越桂留烹张翰鲙 蜀姜供煮陆机莼

许建阳医生 发布于2025-02-20 17:05 阅读量357

本文由许建阳原创

越桂留烹张翰鲙 蜀姜供煮陆机莼

浪迹江湖白发新,浮云一片是吾身。

寒归山观随棋局,暖入汀洲逐钓轮。

越桂留烹张翰鲙,蜀姜供煮陆机莼。

相逢一笑怜疏放,他日扁舟有故人。

                          ——李商隐(唐) 

李商隐的《赠郑谠处士》诗不写离愁,不诉怀才不遇之苦,而赞美郑处士浪迹江湖的恣意洒脱,流露出诗人欣赏羡慕的情绪,诗人在结句中透露出归隐山林,忘却俗世的倾向。首句诗人代郑处士自谓,叙其身世。“白发”、“浮云”,前者意味着时光的流逝,后者多指漂泊无定,此处则表现处士的仙风道骨、落拓不羁,诗境飘逸大气而不失慷慨豪迈。颔联根据季节温度的变化,具体勾勒郑处士寒时山中观棋、暖时沙洲垂钓的惬意生活,“归”“入”二字写出了毫无牵挂,以一己之身融入天地的自然,深悟归隐之旨趣,呼应“浮云一片是吾身”。颈联用张翰“莼鲈之思”、陆机“千里莼羹”两典,凝练巧妙,重视炼意。其一,以“越”“蜀”两字带出地点的转移,言其漂泊江湖,照应首句。其二,张翰、陆机皆为魏晋名士,暗含对郑处士品格和生活方式的赞美。最后,就地取材,且精细烹调,颇富自然雅趣,远胜于席有粱肉,此郑处士远离名利之情。尾联总结其“疏放”的性格,想象日后相见“相逢一笑”的场景,蕴含着老友相见不必赘言的默契,扁舟相伴之时便也是诗人归隐之际。

一、干姜的性味归经

干姜,别称白姜、均姜。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者称为“干姜片”。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生川谷。”李时珍谓:“干姜以母姜造之,以白净结实者为良,凡入药并宜泡用。”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四川、贵州等地。味辛,性热。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写道:“出川中者,味最辛辣。”并将其称作“川姜”。干姜归脾胃肾心肺经。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功效。主治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阴虚内热者、血热妄行者禁服,孕妇慎用。现代研究表明,生姜中含有大量的挥发性油脂、脂肪油、姜辣素(姜酚、姜酮类等)、二苯基庚烷、树脂、蛋白质、维生素、戊聚糖、淀粉和矿物质等多种天然成分,具有较强的抗呕吐、抗菌和抗氧化作用。

二、干姜的配伍运用

临床上干姜的常用配伍:1、配附子,附子、干姜均属辛热,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温中止呕、温肺化饮等。2、配细辛、五味子,干姜、细辛外散风寒,内化痰饮,主肺宣发、通调水道之性,五味子酸温收敛,既可止咳平喘,又能制约干姜、细辛耗散肺气,故三者相伍散中有收,开中有合,祛痰化饮平喘。3、配桂枝,桂枝辛温通阳,干姜辛热散寒,两者相合,一则能温补阳气,二则能温化寒饮之邪,是温阳利水较为经典的配伍。4、配甘草,干姜辛温能走能守,温中回阳,温脯化痰,偏治里寒,甘草味甘,性平,炙后入药,益气补中,缓急止痛,二药伍用,辛从甘化,能守中复阳,有温肺益阳之功用。5、配厚朴,厚朴干姜合用,为苦辛温法。厚朴芳香苦温,下气化湿除满为主,辅以干姜辛热之味,温中散寒,运脾化湿,二药伍用,相得益彰。温中化湿以祛中焦寒湿,行气消胀疗肠胃气滞。6、配人参,干姜配伍人参可通过温坤土而化生离火。人参、干姜温中阳,可培土生金。离火生,肺金旺,则上焦胸阳不振之胸痹虚证可愈。

崔珏是李商隐的旧交。李商隐去世后他肝肠寸断,为之写下《哭李商隐》其中“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后人对李商隐的评价,再也没有能超越此句了。

许建阳

于朗麓书院

2025.2.20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