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道幽人无一事 汲泉承露养菖蒲
窗明几净室空虚,尽道幽人一事无。
莫道幽人无一事,汲泉承露养菖蒲。
——曾几(南宋)
曾几的《石菖蒲》是一首描绘诗人养植菖蒲的诗歌,前两句“窗明几净室空虚,尽道幽人一事无”,以明净的书房为背景,衬托出诗人的闲适与宁静。后两句“莫道幽人无一事,汲泉承露养菖蒲”,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热爱。菖蒲在这里不仅是植物,更是诗人精神寄托的象征,象征着高洁品质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曾几,字吉甫、志甫,自号茶山居士,著名诗人。他的以其清新、恬淡、雅洁的诗风而广受赞誉。曾几的诗歌作品丰富多样,其中包括悯农诗、应酬诗、谈禅诗以及咏物诗等。他的诗作对江西诗派的继承与发展是其诗歌创作的重要特点。他学江西诗派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他将“活法”和“悟入”引入创作,后世对曾几的评价非常高,认为他是南宋诗坛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曾几的诗歌风格清新淡雅、活泼流畅,避免了江西诗派“生新瘦硬”的风格,转向“轻快流畅自然平易”。他的学生陆游称其“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
一、石菖蒲性味归经
石菖蒲,又称金钱蒲、昌阳、山艾、随手香、回手香等。是天南星科菖蒲属多年生草本。原产于亚洲温带、热带地区,在中国各省均有分布。石菖蒲最早记载于《周礼·仪礼》,始称为昌本,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1。石菖蒲的名称也有一段衍变历史,最早以“昌本”之名出现在《周礼·天官·醢人》中,是作为祭祀的一种食物被记载,并未药用。作为药物最早记载见于汉代《神农本草经》:“主风寒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益心智。”《本草纲目》:“菖蒲,乃蒲类之昌盛者,故曰菖蒲。” 石菖蒲根茎入药,味辛苦温,归心胃经。具有开窍醒神,化湿和胃,宁神益志功能。主治痰蒙清窍、神志昏迷、湿阻中焦、脘腹痞满、胀闷疼痛、噤口痢、健忘失眠、耳鸣耳聋、消化不良、小儿发育不全、精神分裂症、癫痫等疾病。石菖蒲恶麻黄、地胆,忌饴糖、铁器。阴虚阳亢、烦躁汗多、咳嗽、吐血、精滑者慎服。中西药配伍禁忌,不宜与乙酰胆碱合用,不宜与硫酸亚铁等铁剂同用。现代研究菖蒲的根茎中含挥发油、萜类、黄酮类、生物碱类、多糖、甾类及皂苷等化学成分。具有平喘、解痉、抗菌、抗性腺、镇咳和祛痰等药理作用。
二、石菖蒲配伍运用
临床常见相关配伍:1、配伍麝香:两药均为辛温开窍醒神之品,治疗窍闭神昏证。石菖蒲长于除痰化湿,擅治浊痰蒙窍之神昏证,又能化湿浊而开窍。麝香辛香走窜力强,为回苏醒神第一要药,性本偏温,配伍后寒闭、热闭皆可应用。2、配伍苏合香:两药均为芳香性温、开窍醒神之品,同可用治痰浊寒湿闭阻神窍。石菖蒲辛开苦泄,长于化湿浊、祛痰开窍,醒神健脑,祛湿和胃。苏合香辛散温通,为温开常用药,苏合香又有温通止痛之功。3、配伍苍术:两药均可芳香化湿、和胃安中,同可用治湿浊中阻之证。石菖蒲化浊开窍,益智聪耳。苍术则主入中焦,内可燥湿健脾。4、配伍郁金:两药均可开窍醒神,治疗窍闭神昏证。石菖蒲辛苦性温,长于化浊开窍,又能化湿浊而健脑益智,通窍聪耳,除湿开胃。郁金则辛苦性寒,长于清热开窍,活血行气、消肿止痛、清肝利胆、凉血之功。5、配伍与竹沥:两药均可化痰,治疗痰蒙心窍、窍闭神昏等证。石菖蒲为辛苦温之品,可化痰湿通窍闭,治疗痰浊上蒙之窍闭神昏,又以其化痰通窍之性。而竹沥甘寒,功擅清热化痰。6、配伍与远志:两药均有祛除痰湿之功,既能开窍醒神,又可安神益智。石菖蒲偏于化湿,兼能和胃;远志偏于化痰,兼能安神止咳。
菖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古时端午节,百姓常喝菖蒲酒、带装有菖蒲的香囊,以补体强身、驱虫、避瘟、防病。古人将菖蒲当作案头清供,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
许建阳
于朗麓书斋
202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