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沙河源头考

许建阳医生 发布于2024-12-13 10:45 阅读量795

本文由许建阳原创

深圳大沙河源头考

涓涓溪流出大山,涛涛巨浪入海湾。

岂非荒蛮小渔村,夏商青铜沙河源。

                          ——许建阳题记  

岭南中医沙河学派名称来源于深圳大沙河,大沙河位于深圳市西北,发源于阳台山,由北向南注入深圳湾。此河上游有4条支流,分别是长岭皮河、大磡河、麻磡河和白芒河。长岭皮河位于东部,沿塘朗山北侧自东向西流。大磡河、麻磡河和白芒河自东而西分布,在阳台山前交汇,成为大沙河最上游的水源。二河交汇处,则形成范围广大的冲积带。大沙河纵贯深圳市南山区,上游分左右两条支流,分别建有西丽水库和长岭陂水库,大沙河发源于阳台山,沿流深圳湾入海。它联络阳台山、塘朗山森林生态系统与深圳湾海湾生态系统,成为深圳最靓丽的“城市项链”。关于大沙河源头,文献记载大沙河,源头是深圳南山区桃园街道长源村的鲤鱼台(墩)。因大沙河源头属于水源保护地,不能随便出入,经多次查阅资料和地图,仍然不知所云。经联系有关部门,准许进入考察。

一、大沙河地理气候

大沙河干流全长13.7公里,流域面积93平方公里,流域面积大概为南山区总面积的一半。大沙河流域内有河流8条,其中干流1条,一级支流1条,二级支流1条。西丽水库入库支流5条,分别为麻磡河、麻磡河左支一、麻磡河左支二、大磡河、白芒河,流域内有蓄水水库2座,均为中型水库,大沙河流域处于南山区,该区为半岛、海湾地貌,以台地和平原为主,丘陵和阶地次之。全区地势总体由北向南逐渐降低,90%以上区域其海拔在200米以下,海拔200米以上的仅有北部羊台山(海拔587米)、中部塘朗山(海拔430米)、南部大南山(海拔336米)。大沙河发源于长岭皮水库,流经深圳市南山区的桃源、西丽、沙河、粤海四个街道辖区,在滨河立交处注入深圳湾。大沙河汇入的深圳湾,又称后海湾,位于深圳市西南,是伶仃洋中由东侧九龙半岛、西侧南头半岛相夹而形成的内海湾,有深圳河、大沙河等河流流入湾内,从前海到后海分布有月亮湾、妈湾、赤湾、蛇口港、东角头港等五个海湾,珠江口中有内伶仃岛、大铲岛、洲岛等一系列岛屿。大沙河流域所处的深圳市,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温暖湿润,雨水充沛,日照充足。

二、大沙河源头探秘

昨天下午与小赵驱车,在向导(小朱)的带领下,由大沙河源头管理人员(老谢)引导,通过部九窝(比较奇特的地名)方向,延着颠簸蜿蜒崎岖的小路,大概半个多小时,终于直达大沙河的源头——鲤鱼台(墩)。大沙河流域雨量极为充沛,但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且年际变化大,河流细小众多,源短流急,地表径流滞留时间短,雨水大多直流入大沙河。大沙河流域河流属雨源型河流,除部分山区临库河道有少量基流外,多数河道早季基本没有基流,天然径流量小,水量补充主要来源于上游的西丽水库和长岭皮水库。枯水期只有少许生态流量。大沙河源头起源于阳台山东南脚下,目前由一根水泥管插入山体,正当冬季只见涓涓溪流流淌而出,汇入池中后,边上还有泄洪道,以备端午涨水季节所用。池中水再由水泵提升至山顶的蓄水池(当地人称天池),然后通过水闸调节正式进入长岭陂水库。

三、大沙河的历史文化

人们常说深圳是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国际大都会。其实深圳以及深圳周边地区,惠州、博罗、罗浮山等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圳多山、近海,雨量充沛、植被繁茂。自史前时期以来,人类不得不在山、海之间相对狭窄的地而栖居,其遗存分布方式显著区别于历史上人口稠密的中原地区。屋背岭文化根植于珠江二角洲及沿海地区,佛山河宕、珠海宝镜湾等遗址都能观察到这支文化的木土渊源。在整个大沙河上游的占遗址中,屋背岭时期的遗址占绝大多数,显示大沙河上游曾经是夏商时期的重要遗址分布区。为夏商时期珠江口一带的青铜时代考占学文化打卜了较好的资料基础。大沙河上游的商代遗址都处在河谷台地或丘陵腰坡,呈现“小规模散点式”的分布特点,得出屋背岭人“依丘而居”的结论。广东地区相当于中原夏商时期的考占学文化,学术界已经熟知的是后山类型、浮滨类型和石峡中层类型。后山文化主要分布于粤东榕江流域,遗址多分布于低矮丘陵岗地,聚落相对集中,陶器以鸡形壶为典型特征。

总之,大沙河不仅是一条自然水体,还承载着深圳南山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特色。

许建阳

于朗麓书院

2024.12.13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