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救苦救难有求必应——黄大仙
冲虚古观罗浮山,肘后备急万代传。
岭南葛鲍同门徒,大湾赤松九龙湾。
——许建阳题记
今年11月应香港大学之邀,讲学三天。闲暇之余,专程到香港香港黄大仙祠拜谒黄大仙。黄大仙,本名黄初平,晋代人,号赤松子。黄大仙亦称赤松黄大仙,是我国东南沿海区域,后被道教所崇奉。黄大仙信仰之盛,如今首推港澳,香港黄大仙祠终日香火缭绕,进香朝拜求签者有如潮涌,热闹非凡。进香者所求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求福求子、求财求工作、求良缘、乃至求医问药,无所不有。黄大仙随着华侨的足迹,走向海外,黄大仙信仰也走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成为侨居海外的华夏名神之一。
一、黄大仙发展历程
黄大仙的起源离不开道教思想的影响。道家追求长生不老、延年益寿,相应的很重视医药学。因此黄大仙十分擅长医药,为民众治百病。查阅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梳理了黄大仙传说的发展历程。1、起源阶段:有关这一传说的文字记载,最早可追溯到东晋时期。道教理论家、医学家葛洪的《神仙传》中比较详细地交代了黄大仙的生平事迹,他姓皇名初平,在十五岁时随道士入山修行,历经四十年学成“叱石成羊”的道法。他的大哥初起后与他一同修炼,两人最后都飞升成仙。“牧羊”、“修道”、“叱石成羊”、“飞升”构成了这则传说的基本故事情节。2、发展阶段:继葛洪之后,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宋李防的《太平广记》等舆地文献中都有黄大仙传说的相关记载,都是以葛洪的《神仙传》为范本。直到宋代倪守约所著的《金华赤松山志》中,黄大仙传说内容才变得更加详细。3、成熟阶段:黄大仙传说真正系统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金华地区有关其的搜集整理工作开始正式进行。此外,石夫的《赤松黄大仙》、王志忠的《赤松黄大仙传奇》等都对传说进行搜集整理,黄大仙传说在当代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总之,黄大仙信仰源起于晋代浙江金华,明末传入岭南后,逐渐成为岭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道教民间俗信之一。黄大仙信仰传入岭南后,与岭南社会和岭南文化有良好的交流互动,成功的地域化是它在岭南获得兴盛的重要原因。
二、黄大仙师父是谁
赤松仙师自序曰:“八岁牧羊至十五岁幸得仙翁指示,引至石室中。”该处“仙翁”一可泛指仙师,二是晋代以前可以称仙翁的只有葛玄葛仙翁。目前研究黄大仙师承有三说:一是《神仙传》所称不知名之“道士”;二是《黄大仙宝诰》所称之葛仙;三是宋代以来多种文献所称之上古神农时雨师赤松子。1、不知名之“道士”葛洪《神仙传》中称“有道士见其良谨,使将至金华山石室中。”而初起所问的对象是“有道士善卜”。而初起之见初平后“留就初平”,也就是初起之道术为黄初平所授。葛洪所记没有更多的内容,而道士之名未被记述,而两个道士是否是同一人也没有追记;至北宋初之《太平寰宇记》:“长山,一名金华山,即黄初平,初起遇道士教以仙方处。”可知北宋初年时仍未明确黄大仙所遇道士之名姓。2、葛仙,《赤松黄大仙宝诰》:“志心皈命礼:金华得道,童法修真,得葛仙引渡,苦行四十年。”其中称黄大仙得葛仙引渡。明张文介《广列仙传》,有《黄野人》称:“黄野人,葛洪弟子,洪棲山炼丹,野人随之,洪既仙去,留丹于罗浮山柆石之间,野人自外至,得一粒,服之为地行仙,今肉身尚在。”3、上古神农时雨师赤松子,南宋末年倪守约《赤松山志》“案观碑自二皇君因赤松子传授以道而得仙。”这是明确写明赤松子为黄大仙之师的文献。综上所述,金华山本是上古赤松子登仙之地,黄大仙之术有传授,《神仙传》称其“临去以方授南伯逢”。则黄大仙的弟子为南伯逢。《神仙传》最后称“其后传服此药而得仙者,数十人焉”。可知得传黄大仙之术之人众多。
黄初平在证道成仙之后,云游四方,惩恶扬善,济世救人。多行善事,深得民心,后世尊称为“黄大仙”。在道教兴盛的宋朝,帝王们也是对黄初平推崇有加,宋哲宗、理宗两位皇帝先后诰敕约“崇其美名,褒其有求必应”。许多著名的诗人如李白、苏轼、孟浩然等都写下诗词盛赞黄大仙,李清照的《牧羊少儿留仙迹》写道:“金华山长赤松劲, 仙鹤双双入白云。牧羊少儿留仙迹, 清涧潺湲古洞深。”
许建阳
于朗麓书院
202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