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四气五味之辛  ——中医说文解字之九十九

许建阳医生 发布于2024-12-05 16:43 阅读量298

本文由许建阳原创

中药‌四气五味之辛

——中医说文解字之九十九

龙芽香煖火初红,曲几蒲团听未终。

瑞雪浮江喧玉浪,白云迷洞响松风。

蝇飞蚓窍诗怀醒,车绕羊肠醉梦空。

如诉苍生辛苦事,蓬莱好问玉川翁。

      —— 《煮茶声》谢宗可( 元)

谢宗可,元朝诗人,南京人,有咏物诗百篇传于世。‌谢宗可的《煮茶声》是一首描绘煮茶场景的七言律诗,首句“龙芽香煖火初红”龙芽茶的香气和初升的火焰烘托出煮茶时的氛围。接着“曲几蒲团听未终”诗人坐在弯曲的矮桌旁,蒲团上静心聆听煮茶的声音。“瑞雪浮江喧玉浪,白云迷洞响松风”江面飘落的瑞雪和山洞中松风的回荡,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将听觉与视觉相结合,增添了诗的层次感。煮茶声与自然之景相映成趣,诗人的心境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蝇飞蚓窍诗怀醒,车绕羊肠醉梦空”小小的蝇飞和蚯蚓洞穴都触动了他的诗兴,而曲折的山路则象征着人生的道路,即使在醉梦中,诗人仍能感知生活的起伏和世事的艰辛。最后,“如诉苍生辛苦事,蓬莱好问玉川翁”表达了诗人对世间百姓疾苦的关怀,他希望能像唐代诗人卢仝(玉川子)那样,以诗笔关注民生,传递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其宁静而富有禅意的内心世界。

一、辛字的源流演变

辛,象形字。“辛”最早出现在商代文字中,“辛”的构形说法不一,甲骨文字形是一把平头刀的样子,上部是刀头,下部是一个长刀把,可用手握。两边有叉,可切割,尖端锐利可刺,是用来在有罪的人和俘虏脸上刺字的刀具。本义就是刑刀。在早期金文里,“辛”这把刑刀以轮廓形变为实体,最上部加了一横指事符号,表示要铲割的东西。到周代又在竖画的中部增加一点作装饰,战国时期点变成短横,可能表示刀把的“挡手”所在。隶、楷便相沿金文发展成为今天的“辛”字。从刑刀这个本义出发,“辛”可引申为“罪”之义。“辛”还可被引申为“辣”的意思,为“五味”之一。这其中运用了一种通感手法,即将“痛苦”“辛酸”等心理上的感受运用到了味觉这一生理感受上。《说文解字》:“辛,秋时万物成而孰;金刚,味辛,辛痛即泣出。”其意是辛,在四时中代表秋,入秋万物长成而熟落;辛在五行中代表金,金的特性刚硬;辛也代表辛味,辛辣痛苦就会流泪。

二、辛味的临床运用

辛味是指一种刺激性的味道,属于辣的一种,辛味具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作用,即辛散。具体临床运用:1、辛散解表,开津布液除外感:在滋润之品中配以辛味药,一方面轻清宣透,使燥邪从表而解,另一方面辛行宣散,开发津液,助滋润药缓解干燥症状,并防其滋腻太过;2、辛宣发散,化气行津治咳喘:对于肺失宣降,水液输布代谢障碍,水饮内停,机体失于濡润所致之咳喘而渴,常根据病情选用辛味药以宣通表气,发散水气,通行津液,针对肺失宣降、水饮内停之病机;3、辛通温阳,化气行水缓消渴: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津液不能输布上承所致。加入辛温助阳药物即犹如釜底加薪,复其蒸腾气化之能,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达到治疗消渴的目的;4、辛温通脉,活血润燥祛瘀血:血主濡润,血虚失于濡养而瘀血闭阻,临床治疗时多选用辛温通脉、活血化瘀之品;5、辛温通阳,化气燥湿清湿热:湿热之邪,非辛不开,非苦不降。湿热蕴结之人若见湿化湿,则湿凝而不流,见热清热,则欲速而不达,故常于清热剂中佐以辛开之品以开湿壅,通气机;6、辛行温散,布津灌溉缓内燥:精血津液是人体重要的阴精物质,具有滋润和濡养作用。常在滋阴养血药中佐以走而不守的辛味之药,使其滋而不腻,补而不滞,并促进阴血津液流行灌溉,发挥濡润作用;7、辛行辛润,行气布津解便秘:便秘的发生往往与肠燥失润密切相关。治疗肠燥便秘时亦常常用辛润多脂之品。另外,过量食用辛辣食物容易引起肺气偏胜,克伐肝脏,故辛多伤肝。

综上所述,“辛以润之”的思想广泛地运用于外感病、内伤水肿、糖尿病等相关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许建阳

于朗麓书院

2024.12.5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