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八卦之艮卦
——中医说文解字之九十四
慎行知止兼山艮,量力而为稳步征。
动静适时心不乱,三思其位向光明。
——艮卦(慎行知止)
宋代硕儒周敦颐,文学家、理学家。与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他十分推崇艮卦:“一部《法华经》,只消一个艮字可了。”“艮其背,背非见也。静则止,止非为也,为不止矣。其道也深乎。”其意是说:转过背来,自然看不见。止于无所见之地则静,有静才有止,而止就是无所作为,有所作为就不是止。所以艮之道深不可测。止,有两个层次的作用。1、止是通常意义上的止,是一种停顿,一种冷静,根治冲动的良药;2、止是修行当中的止,像一潭激荡的池水静下来,就可以看清池底一样,乃明心见性的最基本的前提。
一、艮字的源流演变
艮,象形、会意字。其甲骨文字形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面是一只大眼睛,眼珠靠左,所以是一只向左看的眼睛,下面是一个面朝右站立的人的形状。发展到小篆阶段,“艮” 上面的大眼睛,被改写成了“目”字,下面的依旧是一个人,只是这个人的腰更弯了。到汉朝篆体演变为从目,右半部分由人变为了匕,就像两个人怒目相视,互不相让的状态。经过演变,发展为现代汉语中的“艮”的样子。艮=(目)+(人),表示目视。造字本义:回望怒视。金文突出“目在背后”的形象,强调回头看。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艮”作为单纯字件后,篆文再加“彳”另造“很”代替。向前看为“见”,回头看为“艮”。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艮。艮字是汉字中的古老字形,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起源于甲骨文,象征静止、稳固与坚定。在八卦、五行中均有体现,还常见于古代文学和建筑设计。艮字启示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坚定。
二、艮卦的临床意义
艮卦,是易经六十四卦第52卦,艮卦谈的乃是如何抑止自己言行的卦。也即是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说则说,不当说则不说,一切必须审慎抑止为是。除此之外,没有别的。艮卦在医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中医诊断中。艮卦,八卦象数为7,方位为东北,位在左下,节气立春,五行属土。对应人体的突出部分,即头、手、鼻子、前额、乳房、手以及人体之关节、脊柱、左腿。对应的六腑为胃。与脾互为表里,与胃相应的经络为足阳明胃经。胃是人体最大的六腑之一,与脾相表里,其功能强弱直接影响生存质量,因此胃与脾脏统称为“后天之本”。《黄帝内经》上说,胃是“仓廪之官”,因为它掌管着食物的“受纳与腐熟”,并主通降。“受纳”是接受和容纳的意思:“腐熟”是指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我们每天吃下去的食物必须先进入胃,在胃里加工成肠道所能接受的形式,才能进入肠道,等待进一步的消化吸收,转化成人体生命所需的营养。胃功能失调会导致一系列很严重的后果。
总之,艮卦象征山,其中心意思是静止不动,启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宁静,采取以静制动的策略。在中医中,艮卦与脾、胃等消化系统相关,强调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对健康的重要性。
许建阳
于朗麓书院
2024.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