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酒话桑麻——麻子仁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唐)
《过故人庄》是唐诗人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描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主客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像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孟浩然,字浩然,号孟山人,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当时李白有《赠孟浩然》:“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有《解闷十二首》:“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王士禛(清初诗人、文学家、诗词理论家)曾举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一诗作为范本:诗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
一、麻子仁性味归经
麻子仁,又称麻子、火麻仁、白麻子、冬麻子等。桑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大麻的种仁,是安全的药食两用的农作物。这种植物在中国已有近5000年的栽培历史,最早的实物遗存是在甘肃省东乡县林家遗址出土的麻籽,属于马家窑文化。火麻仁入药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麻子。《本草拾遗》:“早春种为春麻子,小而有毒;晚春种为秋麻子,入药佳,谓火麻。”我国各地均有栽培,也有半野生。性味甘平,有小毒,归脾、胃、大肠经。具有润燥滑肠,利水通淋,活血功效。主治肠燥便秘,消渴,热淋,风痹,痢疾。月经不调,疥疮,癣癞。火麻仁忌与牡蛎、白薇以及茯苓等中药配伍。禁忌人群包括哺乳期的产妇、脾虚便溏者以及不对症的患者服用。麻子仁的化学成分非常丰富,其中脂肪酸是其主要的成分之一。它含有多种脂肪酸,包括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现代研究表明,麻子仁具有调节血脂水平、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并对于人体的消化、吸收、代谢等过程起着重要作用。
二、麻子仁临床配伍
火麻仁的临床常用配伍:1、配郁李仁,润燥泻下。郁李仁质润苦降,其泻下作用较火麻仁强,但下后使人津液亏损,燥结更甚。两药相合,既可增加泻下作用,又能制其伤津耗液,一刚一柔,相互为用。2、配瓜蒌仁,润肠通便。瓜蒌仁可上清肺热、下润大肠。肺与大肠相表里,此为表里同治。两者相配,则润肠通便作用更显。3、配杏仁,润燥滑肠。杏仁质润多油,有润肠通便之功,火麻仁润燥滑肠,杏仁偏走气分,火麻仁偏走血分,气血同治。4、《伤寒论》经方麻子仁丸(麻子仁、枳实、厚朴、大黄、杏仁、芍药)。方中麻子仁质润多脂,润肠通便,为君药。杏仁上肃肺气,下润大肠;芍药养血敛阴,缓急止痛,助君药滋润肠燥,同为臣药。大黄泻热通便,除肠胃燥热;枳实、厚朴行气破结,并助大黄通便之力,大黄、枳实、厚朴即小承气汤,以轻下热结,除胃肠燥热均为佐药。蜂蜜甘润而缓,和丸既增本方润燥滑肠之功,又可缓和大黄、枳实、厚朴攻下之力。麻子仁丸既用小承气以泻热通便,又取质润多脂之麻仁、杏仁、白蜜等,一则益阴增液以润肠通便,使腑气通,津液行,二则甘润减缓小承气攻下之力。本方具有下不伤正、润而不腻、攻润相合的特点,以达润肠、通便、缓下之功,使燥热去,阴液复,而大便自调。
总之,麻子仁的植物历史可以追溯到近5000年前,主要来源于大麻植物。大麻植物不仅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在西方国家也有着同样悠久的使用历史。麻子仁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植物产品,不仅在中医药学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世界历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建阳
于朗麓书斋
2024.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