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灼应回万古春——鲍姑艾

许建阳医生 发布于2024-08-30 17:04 阅读量478

本文由许建阳原创

一灼应回万古春——鲍姑艾

越井岗头云作岭,枣花帘子隔嶙峋。

我来乞取三年艾,一灼应回万古春。

                                ——佚名  

相传,鲍姑在行医采药回归途中,忽然见一位姑娘在河边边照容边流泪。上前一看其脸上长满黑褐色的赘瘤,因此伤心落泪。鲍姑即从药囊中取出红脚艾,搓成艾绒,用火点燃,轻轻地在姑娘脸上熏灼。不久姑娘脸上的疙瘩全部脱落不留一点疤痕,摇身一变成为美貌少女。鲍姑,名潜光,河南开封人。晋代著名炼丹家、医学家,葛洪之妻。她笃信道教,精究医术,与其夫葛洪共同致力医道合一的研究。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学家,中国古代四大女名医之一。鲍姑一生行医、采药、炼丹,她医术惠泽苍生,行医济世名震岭南,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针灸学体系,她精通灸法,以艾线灸人身之赘瘤和赘疣疗效显著,闻名于世,被誉灸圣。

一、艾叶的本草考证

艾叶是我国常用中药,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艾的记载首见于《尔雅·释草》:“艾,冰毫。”最早,艾曾与白蒿存在名实混淆的情况。艾叶在中国民间的使用历史悠久,最早用于灸疗。《内经》记载:“针所不为,炙之所宜”,说明当时的灸疗已经广泛应用。艾叶在《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古代医学著作中也有详细记载,用于治疗多种疾病。艾叶不仅在医学上有重要价值,还在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艾的药用历史悠久,历代本草学著作均对艾有所记载。但秦汉时期记载信息有限,导致艾与白蒿混淆。南北朝时期,《名医别录》首次记载艾叶入药。最早对艾的性状、产地详细描述的是宋代《本草图经》,并附有精美墨线图。明清时期的本草专著基本沿承唐宋时期观点,完善和补充了艾的植物形态与功效。通过考证,基本明确自唐代起,历代本草医书所载艾与今药典收录的艾基原一致。

二、鲍姑灸法传千年

红脚艾菊科蒿属植物,罗浮山红脚艾又称“鲍姑艾”,别名神艾。据目前研究表明:鲍姑所用艾叶史称“鲍姑艾”“越井冈艾”“红艾”,其为菊科蒿属艾组植物南艾蒿Artemisia verlotorum Lamotte的叶,因植株根茎红色,民间称其为“红脚艾”。南北朝·梁陶弘景编著《本草经集注》,其中关于艾叶的记载应包括了菊科蒿属艾组多种植物,含鲍姑艾。宋代艾叶道地药材为复道艾(北艾)、明州艾(海艾),明代增加薪艾,清代增加祁艾,现代以宛艾、薪艾、祁艾为道地药材。因岭南地区偏于中国一隅,遗憾“鲍姑艾”之名未见本草记载,然而鲍姑艾却实际上通过《肘后备急方》和《本草经集注》一直存在于历代主流本草之中。鲍姑艾以“红脚艾”之名,采集和使用方法在岭南民间口口相传,延续至今,为岭南道地药材,且其品质更为温和,相较于北方的薪艾等品种,更适合岭南人常出汗而阴不足、阴虚易上火的体质,更安全有效,无须陈化即可使用。

三、艾草钻石鲍姑艾

罗浮山红脚艾,湮灭在历史长河近1700年,只听传说,未见踪迹。2015年由中科院植物资源学家杨崇仁研究员为首席科学家组成的科研团队,在博罗县罗浮山北岸横河镇设立艾草种源库(50亩),全国各地引种76种,(其中罗浮山附近各镇村皆采集艾种)终在罗浮山种源片区获得8棵根红、叶脉红,叶大丛生的原生艾种,耗时3年多,通过对多个种植周期的物候观察及种子、根系子一代、二代、多代的繁育实验,并进行扩繁,形成标准化种植规范,使红脚艾实现产业化种植。2018年,红脚艾标本被中科院鉴定为罗浮山红脚艾(拉丁名为Artemisia verlotorum Lamotte)。目前已经申报了红脚艾企业种植标准及参与博罗艾草地方种植标准制定。

综上所述,目前的艾叶主产地为河南南阳、湖北蕲春、河北安国,其中南阳艾叶市场占有量最大,俗称为“宛艾”或“南阳艾”,蕲艾与祁艾也占有一定份额,而河南安阳的北艾、浙江宁波的海艾已不复使用。岭南道地药材鲍姑艾(红脚艾)有待进一步现代开发与利用。

许建阳

于朗麓书院

2024.8.30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