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脉学之散脉
——中医说文解字之八十
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
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不必医。
——李时珍(明)
散发抽簪成语,出自钟会(三国)《遗荣赋》(散发抽簪,永纵一壑。),意指弃官隐居,逍遥自在。钟会,字士季。河南长葛人。魏晋时期大臣、文学家、玄学家、军事家、书法家。钟会有才干,精通玄学。钟会撰写的《易无互体》一书,在理论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体赋作《菊花赋》等。钟会创造了许多典故成语如,五字客、汗不敢出、偷酒不拜、严母教子、妙语连珠等成语。后世对钟会的评价褒贬不一。其才华和成就被后世所肯定,但其性格和政治上有所争议。陈寿《三国志》:“王凌风节格尚,毌丘俭才识拔干,诸葛诞严毅威重,钟会精练策数,咸以显名”,当时魏国名将陈泰评论他:“身长八尺,美须髯,虎步龙行,声如洪钟,才策谋略,世之英杰也”。钟会效忠于魏,如姜维效忠于汉一样。
一、散字的源流演变
散,形声、会意字,甲骨文“散”字由“林、麻”和“攴”(小击)构成,隶定作“㪔”。表示用手拿着工具芟杀、清除草木的意思。或增鹿首形,可能表示清除草木时惊出了动物,四散逃窜,从而引申出分散之义。金文其字所从形符“林”或省作“艸”,又追加“月”为声符。字形像以手持棍把麻条轻打,使之松散。也有加“月”的,表示夜晚劳作。本义是“分离”、“分散”,与“聚”相对。也可以表示传播、分发的概念。引申出了散漫、散乱、分散的意思。《說文新证》:“散字有两个来源。一从攴击的『㪔』字,形从木,小点象被打散而掉下来的散落物。另一个来源是酒器『斝』,疑斗、散为同一器的不同名称,『月』形是斗体的变化,『竹』形是斗柱,『攴』形是『又』形的繁体。之后因来源的字形、音相近,于是合流。秦以下文字的『散』字作从『㪔』从『月』形。”
二、散脉的脉象主病
散脉,大而散,散者,气实血虚,有表无里。脉浮散无根,轻按有分散零乱之感,中按渐空,重按则无。有散脉者一般是为元气耗散,脏腑精气欲绝,病情危重。孕妇临产时出现散脉,为即将分娩的征候;如未至产期,便为即将坠胎之征。浮大无根浮大无根,应指散漫,按之消失,伴节律不齐和脉力不匀,浮大无力而乱,中取渐空,重按欲绝无根而且脉律绝对不整,脉率快慢不匀,脉力强弱不均。是否是散脉?应与浮脉类其他脉对比鉴别:浮、洪、濡、芤及革脉。散脉的形成主要与元气离散有关。主元气离散,胃气衰败,气血消亡,精气将绝,见于病情垂危阶段。散脉一般包括气虚、血虚、脾虚等。1、气虚,气虚是指由于元气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证候。气乃由肾中的精气、脾胃吸收运化水谷之气和肺吸入的清气共同结合而成。2、血虚,血虚液亏,使肢体、经络、脏腑得不到濡养。3、脾虚,脾虚不能运化,气血之源不足,不能以养全身导致脉微散漫。
散脉主病诗: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饮左关应耎散,右关耎散胻胕肿,散居两尺魂应断。
许建阳
于朗麓书院
202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