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一时艳 竹叶千年色

许建阳医生 发布于2024-08-03 09:29 阅读量308

本文由许建阳原创

梅花一时艳 竹叶千年色

梅花一时艳,竹叶千年色。

愿君松柏心,采照无穷极。

        ——鲍照(南朝宋) 

在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城外西池西岸发现一墓,人称“留一犁”。相传在南北朝时期,一位姓宛的农民在自家田里葬了一棺新坟,并告知子孙。在耕田时还为它多留了一犁土,且让“留一犁”成了宛家的“祖训”,让宛家人一代一代地善待这个无名之坟。隋朝开科举前,宛家原本世代务农。但到了隋朝开科举后,这个农民的孙子辈中却出了个在省城会考中名例榜首的大秀才。宛秀才在省城会考期间,每逢遇到疑难问题时,总有一个人在他后面指点他,可是当他回头时却发现什么人也没有。在指点声音出现时,宛秀才再三追问后得知指点他的是“刘一雷”,因为宛家对其有恩而暗中指点宛秀才。宛家人千思百想后想到“留一犁”的“祖训上,认为是“留一犁”在暗中相助宛秀才。宛家后人重修从墓中的随葬竹简中得知墓主是恩人鲍照。鲍照,字明远,世称鲍参军,山东苍山南人。中国南朝宋文学家, 与北周庾信并称“鲍庾”。‌以其文辞赡逸而著称,‌曾创作古乐府诗,‌其文风遒丽。‌他曾任前军参军,‌掌管书记之职,战死沙场,‌享年54岁。南宋朱熹评价:“鲍明远才健,其诗乃《选》之变体,李太白专学之。”

一、竹叶的性味归经

竹叶,又称淡竹、竹心、竹针、白夹竹等,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等的叶。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发掘了距今约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出土的陶器上可辨认出“竹”字符号,说明在此之前,竹子已为人们所研究和利用,也即是中国人民研究和利用竹子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时器时代。淡竹叶药用最早记载于陶弘景(南朝)《名医别录》。分布于山东、河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味甘、淡,性寒。归心、肺、胃经。具有清热除烦,生津,利尿功效。主治热病烦渴,小儿惊痫,咳逆吐衄,小便短赤,口糜舌疮。孕妇、肾亏尿频、肠胃功能较弱的人群不宜食用。竹叶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维生素C、黄酮类化合物、活性多糖以及酚酸类化合物、蒽醌类化合物和锰、锌、硒等微量元素。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维护血管的健康。此外,竹叶还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E等多种维生素,能够起到抗氧化、滋养皮肤的作用。

二、竹叶的临床配伍:

临床常见配伍应用:1、配荷梗:荷梗味苦气平,能祛暑清热,理气宽胸,升发清阳。竹叶以清利为主,导热下行,令其从小便而解;荷梗以升清为要,理气宽中,消胀除满,醒脾开胃。一升一降,相互为用,清心火,利小便,祛暑湿,快胸膈,消胀除满。2、配生石膏:生石膏清泻肺胃火热,除烦止渴。二药合用,辛凉甘寒,清解阳明,清肺胃热。3、配竹茹:竹茹清热化痰,和胃降逆而治呕呃。二药配伍,清热和胃,清上导下,使湿热下行,则诸症得解。4、配木通:木通上能通心清肺清降心火,下能泻小肠湿热,通利二便。因心与小肠相表里,泻小肠即泻心火。二药合用,清心利水,寓有治腑以治脏之意。5、配陈皮:陈皮苦温,亦归肺经,能行能降,既能理气。又能燥湿,用治肺气上逆之咳喘。二药配用,一升一降,相辅相成。6、配芦根:淡竹叶善清心胃之火而除烦止渴,芦根善清肺胃气分实热而生津止渴。两药配伍,清热除烦止渴作用增强。7、配麦冬: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止渴;麦冬养阴生津,润肺清心。两药配伍,共奏清心除烦,养阴生津之效,使泻热而无伤阴之弊。8、配白茅根:淡竹叶清热泻火,利尿通淋;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两药配伍,增强清热利尿之功。总之,淡竹叶的配伍使用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具体病情等因素来确定,且与不同的中药配伍后各有所长。

竹叶作为一种常见的植物,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的喜爱。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还寓意着坚韧不拔、正直无私、谦逊有礼、高雅脱俗、吉祥如意、忠诚友谊和事业成功的美好品质和良好祝愿。

许建阳

于朗麓书斋

2024.8.3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