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学之濡脉  ——中医说文解字之七十八

许建阳医生 发布于2024-07-24 09:33 阅读量1049

本文由许建阳原创

中医脉学之濡脉

——中医说文解字之七十八

濡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

病后产中犹有药,平人若见是无根。

                            ——李时珍(明) 

耳濡目染,出自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擩耳染,不学以能)‌。该文讲述了房启从小就受到仕族的熏陶,并没有经过专门学习、训练,却也能够做好官职分内的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成语其意是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无形之中受到影响。强调了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即使没有经过专门的学习或训练,‌也能在环境中受到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或思想。‌环境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不仅受到个人自身的影响,‌还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如,《三字经》也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

一、濡字的源流演变

濡,会意字。甲骨文从人,从水滴,会人沐浴之意。礼之前,司礼者需要沐浴斋戒,以表诚敬,故后世以需为司礼者专名。金文渐变,水变为雨,成了雨淋湿了。篆文整齐化,下边人形讹为而。隶变后楷书写作需。当是“濡与儒”的本字。意思有沾湿,润泽;停留,迟滞;含忍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濡字的意义逐渐扩展。引申出其他含义,‌如“濡染”,‌指用液体涂抹或染色,‌以及“濡笔”,‌指润湿笔头以便书写。《‌说文解字》:“濡水,出涿郡故安,东入涞。”对濡字的解释,‌强调了其与水有关的活动。在不同领域中,‌濡字不仅在语言文字领域中有着丰富的源流和演变,‌还在其他领域中有所应用。‌例如,‌在中医领域,‌濡脉是一种脉象,‌与健康状况相关联。‌

二、濡脉的脉象主病

濡脉,脉象浮而细软,轻按可得,重按反不明显。濡脉浮细无力而软。濡脉是属于具有复合因素的脉象,它是浮、细、无力几种条件的综合体,所以古人有“水上浮沤”等形容。其特点是脉管搏动的部位在浅层,形细而软,轻取即得,重按不显,故又称软脉。“濡者,如帛衣在水中,轻手相得。”、“濡者,即软之象也。必在浮候见其细软,若中候、沉候,不可得而见也。”濡脉主气血虚、湿邪壅阻。濡脉多见于精血阳气亏虚者。脉管因气虚而不敛,无力推运血行,形成松弛软弱之势;精血虚而不荣于脉,脉管不充,则脉形细小应指乏力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另外,湿困脾胃,阻遏阳气,脉气不振,也可以出现濡脉。1、气血虚:当体内的气血亏虚时,由于阳气衰弱而无力运行血液,进而导致血液冲击脉管的力道不足,进而会出现濡脉。气血亏虚,长时间会导致脏腑、经络、形体失养。2、湿邪壅阻:当湿邪壅阻体内,会导致气血的输布受到阻遏,也会出现濡脉。当湿邪壅阻体内,导致脏腑阳气不足、气血不畅时。

濡脉主病诗:濡为亡血阴虚病,髓海丹田暗已亏。汗雨夜来蒸入骨,血山崩倒湿侵脾。寸濡阳微自汗多,关中其奈气虚何。尺伤精血虚寒甚,温补真阴可起疴。濡主血虚之病,又为伤湿。

许建阳

于朗麓书院

2024.7.24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