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脉学之革脉
——中医说文解字之七十六
革脉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脉寒虚。
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虚或梦遗。
——李时珍(明)
洗心革面成语,最早出处《周易·系辞上》:“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 《周易·革》:“君子豹变,小人革面。”洗心革面指清除旧思想,改变旧面貌,葛洪《抱朴子·用刑》:“洗心而革面者,必若清波之涤轻尘。”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洗心革面”。《世说新语》记载:周处(晋朝义兴县人)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害”,尤其害怕周处。大家劝周处杀虎斩蛟,当大英雄。周处立即上山刺杀虎,入水击蛟,周处与蛟大战三天三夜,未见周处出水,大家以为周处与蛟皆已死,便欢呼相庆。周处杀蛟而出。闻乡里相亲相庆,原来才知道自己也是一害。自己非常后悔,想马上就改,于是请教德高望重的老师二陆(指陆机、陆云),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如数告知说:“我想改恶从新,现在年龄也不小了,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周处就痛改前非,终为忠臣孝子。
一、革字的源流演变
革,形声、会意字,甲骨文、金文字形,象被剖剥下来的兽皮。中间的圆形物,是被剥下的兽身皮,余下的部分是兽的头、身和尾。“革”字在西周时期发展变化的很大。最初的“革”字结构复杂,在卜辞中含义不明。最初的字形像一张悬挂着的首、身、尾俱全的兽皮。金文的字形像一张制好的皮革头尾俱全,中间教宽的地方是皮革。在“革”字的发展历程中,西周时期后的发展,也就没有很大的变化了。直至发展到了现代汉语。把“皮”治去其毛的“革”是加工改变了的兽皮,所以也引申为变革义。《诗经》中说“羔羊之革”。这里指的是改变的意思。本义为去毛加工好的兽皮。引申指人的皮肤。也指用皮革制成的盾牌。“革”不仅指一种材料,即剥下并去毛的皮(皮革),也指剥皮去毛这一动作,意为“革除”。也是古代八种乐器之义。《说文解字》:“革,兽皮治去其毛,革更之。”
二、革脉的脉象主病
革脉是一种特殊的脉象,其特征是脉象浮大中空,搏指有力,如同按在鼓皮上,周围的脉管较为刚硬。革脉的脉象特点包括节律快、有力、紧绷、均匀等,临床多见:1、重症流感通常伴随高热和全身性炎症反应,引起心率加快,增加心输出量,导致脉搏频率加快,形成革脉;2、严重贫血组织缺氧时,机体为了增加氧气供应,会产生一系列代偿性反应,如心脏加速跳动,增加心输出量、血管收缩和提高周围组织的灌注等,从而导致心率加快,出现革脉;3、肺部受到炎症引起感染和水肿,导致气体交换障碍和肺功能下降,造成组织缺氧,激发机体的代偿性反应,引发革脉。此外,革脉还可能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败血症、休克等原因导致。在中医理论中,革脉也与失血、失精、妇女崩漏、半产等有关,属于一种浮游类型。
许建阳
于朗麓书院
2024.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