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有牡丹真国色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唐)
刘禹锡,字梦得,河北定州人,出生于浙江嘉兴。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后裔。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名取自《尚书•禹贡》的“禹锡玄圭,告厥成功”。他的字,则似乎采用纬书荒诞之说,《孝经钩命决》云:“命星贯昴,修纪梦接生禹”。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留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后人评价他就一个字:“豪”。“雄浑老苍,沉着痛快”指出刘诗风格之“豪”。以“精华老而不竭”一语指出了刘禹锡人品之“豪”。刘禹锡还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成语。如,前度刘郎、司空见惯、以柳易播和久病成医等。
一、牡丹皮性味归经
牡丹皮,又称牡丹根皮、丹皮、丹根,鹿韭、百两金、洛阳花等。是毛茛科植物牡丹干燥根皮。牡丹皮最早以“牡丹”收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牡丹皮资源分布广泛,以中国华东地区、西南地区产量最大,宜凉畏热,喜燥恶湿。性味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之功效。主治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夜热早凉,无汗骨蒸,经闭痛经,跌扑伤痛,痈肿疮毒。血虚有寒、月经过多者不宜使用。孕妇慎用。牡丹皮主要含丹皮酚等化学成分,具有保肝护肾、抗炎镇静、降温解热、镇痛解痉、降血脂、抗肿瘤、抗过敏及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作用。
二、牡丹皮配伍运用
临床常用配伍:1、配赤芍,赤芍苦寒, 性散而泄,既能泻肝降火、清血分实热,又能散淤血留滞而通脉止痛。二药配对,相须为用,凉血活血之力倍增,清热泻火之功尤为显著,具有清热凉血,活血祛瘀之功效。2、配丹参,丹参味苦微寒性泄,既能通行血中之滞,又能凉散血中之热,并能清心营安心神,祛瘀而生新。二药配对,相须为用,共奏凉血活血、祛瘀生新、清透邪热之功。3、配大黄,大黄苦寒沉降,力猛善行,直达下焦,善能荡涤胃肠实热 积滞而长驱直下,人血分既能泻血分实热而凉血,又能通利血脉以清散淤血。二药配对,相使为用,辛以散之,苦以降之,相辅相成,共奏消热凉血,散瘀解毒之功。4、配地骨皮,地骨皮甘寒,偏于清降,善泻肺中之伏火。二药都能凉血降火,除骨蒸潮热,丹皮且有活血散瘀作用,常用于血中郁热的无汗之骨蒸劳热,地骨皮常用于阴虚有汗之骨蒸劳热:二药配对,相辅相成,共奏凉血、泻火除蒸之功。5、配生地黄,生地黄苦寒以泄热,甘寒质润以养阴润燥,人心肝血分能清营凉血,以泄邪热。二药配对:丹皮清芳透散,热退则有利阴复,生地重在滋阴,阴生则易于退热,相须为用,凉血兼散瘀,清热又宁络,共奏清热养阴,活血补血之功。配桑叶,桑叶轻清疏散,苦寒清热,既能疏散肺卫风热而止咳,又能清泻肝火而明目。二药配对,疏肝与清肝同用。肺肝同治,共奏疏散风热、凉血散瘀之功。7、配防风,防风辛温发散、甘缓不峻,为风药中之润剂,善走太阳之表通达周身,以疏解风邪见长且止痛二丁三痉。二药配对,相反相成,防风既可散寒祛风,助丹皮行气活血之力,又司纠丹皮寒凉之弊,配伍绝妙。
来欣赏一下,赵瑾叔(清)为牡丹皮题诗:“牡丹富贵占春多,入药根皮去积疴。理却劳伤经自利,除将吐衄血俱和。骨皮退热功同等,黄柏滋阴效更过。贵重浑如金百两,排脓还好痔疮科。”
许建阳
于朗麓书斋
202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