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脉学之紧脉
——中医说文解字之七十二
举如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名。
总是寒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身疼。
——李时珍(明)
不紧不慢成语,是指形容心情平静,行动从容。出自清·李汝珍《镜花缘》。李汝珍,北京市人,清代小说家、文学家。人称北平子,博学多才,精通文学、音韵等,最著名的作品是《镜花缘》。作者颂扬才女的智慧才干,小说内容宏大,知识面广阔。以漫画的手法,嘲讽和批判种种品质恶劣和行为不端的人们。让人们见识许多奇风异俗、奇人异事、野草仙花、野岛怪兽。书中才女表演了书、画、琴、棋,赋诗、音韵、医卜、算法,各种灯谜,诸般酒令以及双陆、马吊、射鹄、蹴球、斗草、提壶种种面戏之类。尤其记录了许多中医药行之有效的单验方。
一、紧字的源流演变
紧(緊),形声、会意字。字形=(臤,抓捕奴隶)+(用绳索捆绑),造字本义:将抓捕到的奴隶牢牢捆绑。篆文将左右结构调整成上下结构。在甲骨文与金文字形中,“臤”都是以右手(又)拉“臣”(奴隶)的意思,读音为“牵”,实际上就是牵着奴隶,强迫人屈服之形。这个字形后来分化成两个意思:一是强迫,字形变成了“臤”加“土”,合成“堅”,就是坚固之坚,因为捕获俘虏或罪人,担心逃跑,所以看管得很严格;二是善于做此事的人,所以赏之以“贝”(金钱),组成“賢”,就是“贤明”之“贤”,与“紧”有关,晋代杨泉《物理论》:“在金石坚,在草木曰紧,在人曰贤。”《说文解字》:“紧,缠丝急也。从臤,从丝省。”
二、紧脉的脉象主病
紧脉,指绷急弹指,状如牵绳转索,紧脉的脉象特点是脉势紧张有力,坚搏抗旨,脉管的紧张度、力度均比弦脉高,其指感比弦脉更加绷急有力,且有旋转绞动或左右弹指的感觉,但脉体较弦脉柔软。多见于实寒证,疼痛和食积等。1、实寒证:紧脉的机理与寒邪侵袭机体有关,当寒邪侵袭机体时,脉管会收缩紧束而拘急,正气未衰,正邪相争剧烈,气血向外冲击有力,从而形成紧脉。若脉浮而紧,多为外感风寒之表证;若脉沉而紧,多为里寒证。2、痛证:疼痛也是紧脉的一个常见原因,由于疼痛导致气血凝滞所致,疼痛可能出现在右胁下部或腹部,常伴有怕冷、冒冷汗的表现。此时需要散寒止痛、调和气血。3、食积证:食积会导致气机不畅,影响气血运行,也可出现紧脉的脉象。患者还可伴有食欲不振、胃脘胀痛等不适。此外,紧脉与弦脉相似,容易混淆,但紧脉的紧张度、力度均比弦脉高,其指感比弦脉更加绷急有力,且有旋转绞动或左右弹指的感觉。
总之,寒为阴邪,主收引凝泣,困遏阳气。寒邪侵袭机体,则脉管收缩紧束而拘急,正气未衰,正邪相争剧烈,气血向外冲击有力,则脉来绷急而搏指,状如切绳,故主实寒证。寒邪侵袭,阳气被困而不得宣通,气血凝滞而不通,不通则痛。紧脉主病诗:紧为诸痛主于寒,喘咳风痫吐冷痰。浮紧表寒须发越,紧沉温散自然安。寸紧人迎气口分,当关心腹痛沉沉。尺中有紧为阴冷,定是奔豚与疝疼。
许建阳
于朗麓书院
202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