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脉学之洪脉
——中医说文解字之七十
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淹淹应夏时。
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阳散火莫狐疑。
——李时珍(明)
许浑,字用晦,江苏省丹阳人,唐代诗人。许浑诗以抚迹寄慨的怀古之章最为传诵,成就最高。此外,宦游、寄酬、伤逝、纪行、送别和描写隐逸生活的作品,皆有佳构。多为近体五言、七言律诗,讲究整练意工、属对精切的诗格。对南宋江湖诗派创作有一定影响。后人有“许浑千首湿”的说法,就是对他善用“水”、“雨”之类景物构成诗境,并认同其在这片领域开拓属于自己的主题。如《晚登龙门驿楼》:“鱼龙多处凿门开,万古人知夏禹材。青嶂远分从地断,洪流高泻自天来。风云有路皆烧尾,波浪无程尽曝腮。心感膺门身过此,晚山秋树独徘徊。”
一、洪字的源流演变
洪,形声、会意字。篆文属有声会意字,左边水表示水流水域;右边共甲骨文从口从廾,口字形表示盛器,廾表示双手,共造字本义为众人手捧盛放祭品的盛器恭敬地祭拜(双手环抱反复一上一下)祖先祖宗。“洪”是一个形声字,左边的“氵”表明其意思和水相关。右边的共既是声旁也表意。洪,篆文=(水,汛,暴涨的山间湍流)+(共,并发),表示多流并发。造字本义:持续强降雨造成整个水系的水位暴涨,众多山间湍流汇成的暴涨河川。洪即大水的含义。本义指大水。共”这个字的含义,因为在这个字中,“共”并非仅仅表示声音,也有其含义。甲骨文的“共”像两只手托着一个物品。双手表示恭敬,这个其实是古代祭祀的场景。由于大水洪水和人类文明息息相关,古代中国就有“大禹治水”的神话,可见大水给民族的记忆是深刻的。一些早期篆书的“洪”的写法,会用一些图腾一类分符号来表示。《说文解字》:“洪,洚水也。从水共声。”
二、洪脉的脉象主病
洪脉,指来盛去衰的脉搏。脉来极大,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洪脉极大,壮如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中医认为当人体内的邪热炽盛时,由于邪热会灼伤阴液,以至于阳气独盛而冲击血脉,此时因脉管中的血液远远不及阳气的强盛,因此导致脉管扩张,出现脉来洪大,脉去稍减的洪脉。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现代医学认为当心输出量增加,外周动脉阻力较小,动脉充盈度和脉压较大时,则脉搏强而大。常见于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洪脉主热证,通常是由于阳热亢盛至极,或是由于脏腑间有火热内蕴,所产生如烦渴、面红、身热、等症状,因而会出现如波涛般汹涌,来盛去衰的洪脉。若久病气虚,或失血、久泄等病证见洪脉,多属邪盛正衰之危象。
洪脉主病诗:“脉洪阳盛血应虚,相火炎炎热病居。胀满胃翻须早治,阴虚泄痢可愁如。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脉洪时金不堪。肝火胃虚肝内察,肾虚阴火尺中看。”
许建阳
于朗麓书院
2024.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