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爱博意”中的“意”到底是什么意思?

许建阳医生 发布于2024-06-21 09:30 阅读量877

本文由许建阳原创

“博爱博意”中的“意”到底是什么意思?

任物谓心有所忆,意有所存谓之志,

因志而变思远慕,虑而处物谓之智。

                            ——许建阳题记  

有许多朋友和患者经常问我,你们岭南中医沙河学派的三重境界:“医者,生死攸关,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者,医德医术两端也。医德:仁心—至诚—博爱;医术:仁术—至精—博意。沙河学派同仁,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第一境界:怀仁心仁术之志;第二境界:具至诚至精之能;第三境界:达博爱博意之境。”其中的“博爱博意”的意到底是什么意思?记得前几年,我为深圳大学医学部举办的“人文医学大讲堂”做开首场演讲,题目是“从中国绘画考试想到一氧化氮的发现——医学科研思路浅谈”。中医有句名言:“医者意也”。语出《后汉书·郭玉传》,“医者意也”是古代医家对引发创新意识的概括,把医疗活动看作是医生智慧的思维功夫。“意”是科学的思维能力。医生在临证时,当病人的病证无规范可循,或虽有规范其病情又不尽适合,在此情况下就要发挥医生的悟性,在体察精奥,深思熟虑之后,突破思维定势,“由意达物”,打破常规,以理法的创新和方药的活用出奇制胜,获得疗效。

一、意字的源流演变

意是形声、会意字,最早形体见于战国简牍文字,文献材料最早见于《诗经》。意的本义一般认为指意向、心里的想法,又指愿望、意愿。意也表示猜想、预料,用作动词。“意”的构型含义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是形声字。上部的“音”表声;下部的“心”表义,“意”最初之义是指心中有所思;第二种说法认为是会意字。“音”字一说是在“言”字的基础上加一指事符号构成的指事字,以说明“音”是口里发出的“声”。有一句成语叫“言为心声”,言语乃人的内心思想的反映。但是,“言”说出的只能是“声”,而不是“音”,即“声”和谐合拍、富于节奏、成就乐谱文章,方能成为其“音”。可见“音”反映的是心之曲,是人内心深处情感的流露。因而更含蓄、更细腻、更委婉,人们往往只能意会而难于用语言来表达。这就叫做“意”。所以,既然有“言为心声”之谓,则自然有“音为心意”之说了。《说文解字》:“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从心从音。”

二、医者意也的出处

一般认为“医者,意也”一语,最早似出于《后汉书·郭玉传》:“医之为言意也,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意,就是要精益求精,格物致知,匠心独运,传承创新。要求医生看病必须聚精会神,才能明察秋毫。体现了其对实施医术的慎重;《旧唐书·许胤宗传》也载:“医者,意也,在人思虑。”强调行医治,贵在思考。其含义,早在《内经》中就有明确的提示,《灵枢·本神》云:“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有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可见中医学中所说的意,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与对事物所显示的思维活动。故“医者,意也”之“意”实际上与心、意、志、思、虑、智等思维活动过程有密切的关系。唐代名医许胤宗云:“医特意耳,思虑精则得之。”此处“意”是指精湛的思虑而言。《素问·金匮真言论》云:“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于心精。”《灵枢·九针十二原》也云:“迎之随之,以意加之,神在秋毫,属意病者。”

三、意象的医学思维

有些反中医的人,故意把中医的“意”说成“臆”,说中医不究病理,全凭主观想象,这是颠倒黑白,强行泼在中医头上的脏水。医生最重要的是要掌握二个方面:一是辨证识病、二是遣方用药。但无论识病或遣药,都离不开正确的思维的指导。“医者,意也”实际上就是临床思维的很好运用,并不是意味着医生在诊病时,可以随便臆想臆断,恰恰要求医生在获取大量临床资料基础上,认真分析现象与本质、一般与特殊,通过殚精竭虑的思考,从而对疾病作出判断的过程。这个“意”,实质上就是今天我们所称的科学思维,是认识疾病,立方遣药,推进中医学术发展的一不可缺少的思维方式。国医大师干祖望认为“医者意也”是治病三步曲:一是回忆(《灵枢·本神》所谓“心有所忆谓之意”),“把你过去读过的包括经典著作在内的医药文献, 好好地回忆一遍”;二是思维(意用),“把眼前的病和固有的技术综合起来思考斟酌”;三是决策(意断),“从攻从补,取温取凉来制订你的治疗方案”。正如《素问·八正神明论》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可以作为“医者,意也”的最好解析:“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这里描述了一种只能心领神会而无法言传的独悟意境,它是科学研究过程中思维活动的一种感知。这一思维方式是通过长期临床实践,获取经验,广泛摄取知识,潜心思索,从借复杂的现象中,寻找出事物本质的真谛,是认识上的一次升华。

唐代孙思邈说:“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以医技普济众生,给每一个生命以活着的尊严,这一切需要医者高明的医术与对病人高度的责任感。

许建阳

于朗麓书院

2024.6.21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