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茵陈四月蒿
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人切记牢。
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
——民谣
“茵陈”的由来,华佗治疗一位黄痨病人,久治不愈。过了一段时间,华佗发现病人突然好了,急忙问他吃了什么药?他说吃了一种绿茵茵的野草。华佗采集了一些,给黄痨病人试服,但试了几位病人均无效。华佗又去问病愈患者是几月采集?他说三月里采集的。华佗马上醒悟到,春三月阳气上升,百草发芽,三月该植物最具药力。第二年春天,华佗又采集了三月间的这种植物,给黄痨病人们服用,效果明显,但过了三月后采的却又没有功效了。为摸清该植物的药性,第三年,华佗又把根、茎、叶进行分类试验。临床实践证明,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病,并取名“茵陈”。这就是“华佗三试茵陈”的传说。
一、茵陈的性味归经
茵陈,又称绵茵陈、茵陈蒿、白蒿、绒蒿、猴子毛等。为菊科植物滨蒿或茵陈蒿的干燥地上部分。茵陈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曰“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伤寒论》中以本品配以栀子、大黄,用治黄而鲜明,热胜湿盛的阳黄证;《张氏医通》又取以配附子、干姜、甘草,用治肤色暗晦,寒盛阳虚的阴虚证。其性味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有清利湿热、利胆退黄的功效,主治黄疸尿少、湿温暑湿、皮肤瘙痒等症。阴虚津少者不宜,孕妇慎用。蓄血发黄、热盛发黄无湿气者禁用。现代研究,茵陈主含香豆素类、黄酮类、有机酸类成分以及挥发油等。具有抗肝损伤、利胆、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解热镇痛等作用。
二、茵陈的配伍运用
临床上,茵陈常配伍使用:1、配茯苓,茯苓具有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安神的功效,二药共用善治湿重于热引起的病症。2、配大黄,大黄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效。跟大黄配伍,治疗湿热引起的黄疸。3、配栀子,栀子味苦,性寒,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功效,主治热病心烦、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等。4、配山楂,山楂味酸、甘,性微温,具有消食健胃、行气散瘀的功效,可以用来改善肉食积滞、胃脘胀满等。5、配柴胡,柴胡味苦、辛,性微寒,具有疏散退热、疏肝解郁的功效,可以用来改善感冒发热、肝郁气滞等。6、配龙胆,性味归经是味苦,性寒、归肝、胆经,具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的功效,主治湿热黄疸,还可以改善肝火头痛,二药共用有利于病情快速恢复。
让我们欣赏一下,清·赵瑾叔《本草诗.茵陈》小诗:“旧苗发出更新鲜,黄疸茵陈主用专。散配五苓功不小,叶寻八角力方全。伤寒可令阴黄退,犯火难教湿热损。曾见淮扬二月二,采将作饼俗相传。”
许建阳
于朗麓书斋
202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