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学之涩脉  ——中医说文解字之六十五

许建阳医生 发布于2024-05-31 11:51 阅读量960

本文由许建阳原创

中医脉学之涩脉

——中医说文解字之六十五

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

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

                        ——李时珍(明) 

有人说:“所有美学都是人类感性认识的升华。饮食之为味感美学,与音乐之为听感美学,绘画之为视感美学,文学作品之为意感美学一样,同是人类美学园地一簇永开不败的棉丽之花。”中医的五味分指为酸、甜、苦、辣、咸,七味增鲜、涩两类。“涩”被视为一种经由刺激而产生的收敛的感觉。茶圣陆羽《茶经》,超越唐以前人们对于茶的日常功能性层面的论述,融入艺术想象和情感体验,认为“精行简德”之人最宜饮茶,并对茶味的甘和涩进行解析,认为最理想的茶是啜苦咽甘。茶味的“苦涩”被儒、释、道三家思想吸收后的不同表现。橄榄多于食药学著作中,自唐代诗人白居易引其入诗作为意象后,以由“涩”入“甘”的特殊味觉体验涵盖着相应的象征隐喻和文化内涵。洪应明《菜根谭》以“菜根”之名,语录立身处世、心性操守之言,“菜根”的苦涩之韵行于书中。在中国书法中强调“疾涩得当,血脉贯通。疾追险劲,涩求厚重,疾、涩二法,书妙尽矣。”

一、涩字的源流演变

涩(澀、濇),会意字。涩在篆文中是由四个止组成。止指脚,四只脚相对,顶在一起,表示哪只脚也不动的意思。涩的本意是不滑,引申指使舌头感到麻木、不滑润的滋味。“短而濇”(《素问·至真要大论》)、“始余有佩刀甚良,至是涩不可拔”(刘禹锡《砥石赋·序》)。又引申指说话迟缓、困难、不顺畅,再引申指文字诘屈聱牙,令人无法顺利地读懂。“生而舌短,涩于言论。”(《宋书·南郡王义宣传》)。道路险阻;不通畅的。“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唐·白居易《琵琶行》)。《说文解字》:“涩,不滑也。”

二、涩脉的脉象主病

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涩脉与滑脉相反,用来说明血液流动艰难,往来迟滞不畅,不滑利。由于气血滞涩,或者气血虚衰,不能畅达以鼓荡充盈血脉而形成的脉象。涩脉,新病多属于气分郁结,气滞而血流不畅,多为痛症。久病则属于血少寒凝,血因寒而凝涩不畅,甚至闭而不行,血少而涩,血瘀亦涩,血枯可经闭,血阻亦可经闭。生理的状态也会出现涩脉如“女人非孕即无经”涩主孕,见于三月。原有之血聚以养胎,新生之血又不足为继,造成相对血少而脉涩,亦可见代脉。胎至四月以后,生血之力已旺,涩脉自消。从病因看涩脉则有两种,正虚和邪阻。其区别是脉力的大小,血虚精亏着,多涩而无力,而由气滞血瘀,寒盛热邪,积食等造成的脉象,多涩而有力。

综上所述。涩脉主病诗: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寒湿入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察关中。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

许建阳

于朗麓书院

2024.5.31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