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豉煮莼甘更新——淡豆豉
青天折桂香未灭,紫豉煮莼甘更新。
平时况可乐风月,吴物信美聊前陈。
——宋·梅尧臣
梅尧臣送别友人时劝到,遇晴天折下一枝桂花香气依旧,用河水煮一瓮豆豉莼菜汤,那种甘甜显得更加清新。坐下来好好叙叙旧,欣赏着这农乐之景,折桂闻香,煮豉羹莼,岂不悠哉乐哉!关于豆豉还有一段典故。隋唐时任洪州都督的阎伯屿重修滕王阁,邀请许多文人墨客为滕王阁撰文,其中王勃所作的《滕王阁序》得到高度赞许,阎伯屿专门为王勃设宴。不巧,阎伯屿偶感风寒,浑身发冷、头身俱痛、汗不得出。医家主张用麻黄发汗,而阎伯屿懂中医,认为麻黄发汗太过竣猛,汗出伤津,对于已年迈的他并不合适。此时王勃提出可以用豆豉代替。当时豆豉不过只是一种普通的小菜,能代替“发汗解表”第一药之称的麻黄?但阎伯屿服了三帖,病就好了。原来豆豉在发酵之前,需将麻黄、苏叶等与大豆一起拌合。因而对于年迈的阎伯屿来说再合适不过了。
一、淡豆豉性味归经
淡豆豉,别名香豉、豉、淡豉、大豆豉。为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种子的发酵加工品,淡豆豉以“豉”之名首载于汉代的《名医别录》。清代以后,淡豆豉药名逐渐统一,到了近代,中国药典将药名统一为“淡豆豉”,全国均有栽培。其性味苦寒辛,具有解表除烦,宣郁解毒、和胃消食、清热止痢、安胎之功效。用于伤寒热病,寒热,头痛,烦躁,胸闷等。胃气虚弱而又易作恶心者慎服。淡豆豉主要含主要含异黄酮类成分及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成分。淡豆豉具有调节血脂、降糖作用。此外,还有抗动脉硬化、抗肿瘤、抗骨质疏松、清除自由基等作用。淡豆豉多糖可以保护细胞免受自由基的破坏,在抗氧化及防衰老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一、淡豆豉临床配伍
1、淡豆豉辛散轻浮,能疏散表邪,且发汗解表之力颇为平稳,无论风寒、风热表证,皆可配伍使用。常与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等药同用,如银翘散(《温病条辨》);若风寒感冒初起,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等症,常配葱白,如葱豉汤(《肘后方》)。2、《伤寒》栀子香豉汤方,配栀子。用之治伤寒汗下后,烦热,胸中窒者。香豉扫浊瘀而开凝塞也。治伤寒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剧则反覆颠倒,心中懊憹者,以腐败壅塞,浊气熏冲,香豉涌腐败而清宫城也。2、瓜蒂散方,配瓜蒂。用之治胸中塞瘀,心中痞硬,气冲咽喉,不得息。以寒瘀胶塞,阻碍气道,香豉荡腐物而清胸膈也。3、《金匮》栀子大黄汤方,配大黄。用之治酒疸,心中懊憹热痛,以湿热熏冲,心君郁痞,香豉排郁陈而宁神宇也。香豉调和中气,泻湿行瘀,扫除败浊。肃清脏腑,甚有除旧布新之妙。
豆豉是一味药,同时也是一种调味神器。据传豆豉发源于江西,流传到各地后融入地方特色,演变出各种风味。广东的阳江豆豉、罗定豆豉鼎鼎有名,肥厚绵软,咸香回甘,能吊出海味的鲜,搭配鲮鱼做成罐头风靡全国,一道豆豉鲮鱼南北通吃,就是最早的爆款。
许建阳
于朗麓书斋
2024.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