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脉学之迟脉
——中医说文解字之六十二
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
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
——李时珍(明)
“三敲画鼓声催急,一朵红莲出水迟。”这是唐朝郑在德的《柘枝舞》。郑在德生平无考。《韵语阳秋》收其诗2句。“拓枝舞”是源于西域石国的一种乐舞并传入中原的。唐人的诗篇中“柘枝舞”的佳句频出。如,“平铺一合锦筵开,连击三声画鼓催”;“鼓催残拍腰身软,汗透罗衣雨点花”;“《柘枝》初出鼓声招”;“大鼓当风舞《拓枝》”等等。充分证明“拓枝舞”是在鼓声伴奏下出场、起舞的,其舞蹈必然具有节奏鲜明、气氛热烈、风格健朗的特点。唐代胡舞的风行,使人们能够将“胡旋舞”、“胡腾舞”、“拓枝舞”按照乐舞的风格特点进行区别。唐诗中反映诸如唐明皇的宠妃杨玉环、节度史安禄山、贵戚武延秀(武则天的侄子,安乐公主的丈夫)这些上层人物都是舞“胡旋”能手。
一、迟字的源流演变
迟(遲),形声字。偏旁“犀”简化为“尺”。甲骨文从彳,屖声。金文,战国文字,从辵屖声,或从辵尸声,籒文从辵屖声,隶书,楷书都是从辵屖声。这个字的字形有许多种演变,无论是从彳还是从辵,都是表示意思的符号,都跟动作有关,彳和辵都是表示行动,行走的意思。从屖从尸从犀,都是表示声符。遲,把犯人押往刑場。迟,甲骨文=(彳,行进)+(尼),金文=(辵,行进)+(尸,人)+(辛,施刑),表示被押往行刑地的犯人步履缓慢。凌迟,本写作陵迟,本意是指山的坡度很缓,五代后是指一种残忍的刑罚,即民间所说的“千刀万剐”,要让罪犯在折磨中慢慢的死去。迟的甲骨文本义是:慢慢地行走。《说文解字》:“迟,徐行也。从辵,犀声。”徐行就是缓缓行进,慢慢地行走。
二、迟脉脉象与主病
迟脉与数脉为相反的脉象。迟脉是指每一息脉跳动不足四次,即每分钟脉跳在60次以下。其病因一般是寒症。寒则血凝,使血气运行缓慢,所以脉搏跳动也慢。迟而有力是实寒证,即实实在在的寒邪致病。迟而无力是虚寒证,主要是阳气虚弱,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这种寒是因为阳寒引起,并非实在的寒邪或寒水,所以脉现迟而无力。迟脉多见于寒证。迟脉主脏,有力冷痛,无力虚寒。浮迟表寒,沉迟里寒。有力为冷积,无力为阳虚。正如李时珍:“迟脉主病诗: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症瘕仔细看。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临床上,中医辨证施治,寸脉迟上焦有寒,治宜调和饮食以暖之;关脉迟胃中寒,治宜温中散寒而补之;尺脉迟下焦有寒,温补元阳,通阳散寒补之。
知识就是力量,读书能够增长人的见识,能拥有更广阔的眼界。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许建阳
于朗麓书院
2024.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