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学之浮脉  ——中医说文解字之六十

许建阳医生 发布于2024-05-09 16:33 阅读量783

本文由许建阳原创

中医脉学之浮脉

——中医说文解字之六十

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李时珍(明) 

张仲景《伤寒论自序》:“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扁鹊入虢之诊,是指扁鹊在路过虢国时,听闻虢国太子突然暴毙息。扁鹊仔细观察太子的气色,号脉虚细无力,但尚有微弱的体温。即吩咐弟子在太子的三阳五会等穴位上针灸并热敷。一会儿,太子苏醒了。此事人人都夸扁鹊是起死回生的神医,扁鹊谦虚地说:“吾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本人能使之起耳。”扁鹊在切脉方面造诣很深,据《史记》记载,扁鹊最初诊脉时为三部九候遍诊法,并发明寸口法,寸口是人体经脉会合处,切诊寸口可以了解人体气血运行情况。寸口切脉法一直沿用至今,司马迁曾赞扬说:“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魏晋时期著名的医学家王叔和,首次对脉学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撰写了《脉经》一书,奠定了中医脉学发展的基础。

一、浮字源流和演变

浮,形声字。小篆从水,孚声。金文、战国文字、篆文的字形皆为从水、孚声。从水,表示与水相关;孚声,表示音读。隶变作,楷定作浮。本义指漂流,漂浮。如《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如《国语·越语下》:“(范蠡)遂乘轻舟,以浮于五湖。”引申指泛舟而行、游水。也指飘在空中。如“浮云”。由浮在表面引申指轻薄、不踏实。浮字有四种解释:一曰:漂、沈之反。一曰:溢,过。一曰:虚而不实。一曰:浮白,罚酒之爵名。《说文·水部》:“浮,氾(汎)也。从水,孚声。”(浮,漂在水面。从水,孚声。)

二、浮脉的脉象病证

脉学作为中医诊断重要的组成部分,历来倍受重视,素有“切而知之谓之巧”的说法。然而学习辨脉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从脉的位置、长短,到紧张度、流利度等。俗话说:“心中易了,指下难明。”浮脉,指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有余,如水上漂木的脉象。《脉经》:“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脉主要主表证,按之感觉有力的为表实证;按之感觉无力的属表虚证。多见于外感风寒或风热,或某些急性热病初期;也可见于虚阳浮越证,则为浮大无力的脉象。

三、浮脉原理及意义

外来邪气侵犯体表,体内正气抗邪外出,正邪相搏于体表;体内邪气被正气驱逐,意欲从皮毛而出;阴亏而阳气不相恋,阳气外脱,体表阻之;体内风邪鼓动,气血抗逆,趋于体表。以上几种情况,病位集于体表,所以会出现“浮”脉之象。临床辨证时,只有四诊合参,才能准确辨证,治疗无误。如一见浮脉,只知浮脉主表而用解表发汗药,则会致误汗伤正气或转为坏证。

从中医脉学的发展来看,我们祖先是具有高度智慧和创造性的。其中如对于脉象的体会描写,对于持脉轻重的准则,以及根据脉象判断病因、病理、机转、预后等,基本上是正确的,有相当的物质基础,有充分的客观事实,具有科学性。

许建阳

于朗麓书院

2024.5.9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