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其华在面
——中医说文解字之五十一
闻说东皋绝点埃,笑飞铁锡把山开。
何须一面方相识,曾见藕花诗句来。
——陈著(宋)
人面桃花成语,出自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诗。意思是形容男女邂逅钟情,随即分离之后,男子追念旧事的情形。唐朝诗人崔护进京应试,于清明节游长安城南,见一村舍为桃花环绕。崔护因口渴敲门讨水,有一美丽的少女开门送水,一见钟情,两目注视,脉脉含情。第二年清明,崔护重游旧地,桃花依然盛开,而门却锁着。崔护不胜惆怅,提笔写诗在门上。“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那少女外出回来,看到门上的诗,后悔外出,相思成病,绝食而气厥。过了几天,崔护又来敲门,一位老人出来说:“我闺女读了门上的诗,不省人事躺在床上。”崔护跑进屋内,跪在少女的尸体面前大声哭唤“我崔护来了!”奇迹发生了,原来那个女生没死,只是气厥而已,听到崔护的呼唤,居然睁开了眼睛。老父亲转悲为喜,最终两人结为百年之好。
一、面的源流及演变
面,象形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周围的线条模拟脸的轮廓,中部是“目”。“面”的本义是“脸”。由人的脸引申指事物的外表。由面的朝向引申指事物的各个部分、不同侧面。又引申为“面向”“朝向”。面也指像平面的事物,用作量词。文字源流,面字甲骨文在“目”字的外围加一个框,表明那个范围内是人的面部。古人之所以用这两个构件造字,可能是因为眼睛是面部最引人注意的器官。战国竹简作省去了大半个框。面部在人头上,篆文把整个人头都框进去了。目字变形,是楷书的直接来源。汉字简化以前,“脸面”的“面”写作“面”,而“面粉”的“面”写作“麵”,又写作“麪”。简化以后均写作“面”。《说文解字》:“面,顔前也。象人面形。凡面之屬皆从面。”
二、中医诊断望面色
望面色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医望诊之望面色,包括常色和病色。常色指的是健康人的皮肤色泽,我国人群属于亚洲人黄皮肤,特点为红黄隐隐,明亮润泽,这是精神充沛,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功能正常的表现。病色可分青、赤、黄、白、黑这五种,代表不同脏腑和不同性质的疾病,称为五色主病。疾病状态时的面部色泽。其特点是晦暗、暴露。反映脏腑功能失常,或气血阴阳失调,或精气衰败, 或邪气内阻等病理变化。五色主病,赤色,主热证,也可见于戴阳证为血液过度充盈脉络所致。白色,主虚证(气虚、血虚、阳虚)、寒证、失血。由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所致。黄色,主脾虚、湿证。为血不荣于面所致。青色,主寒证、痛证、血瘀、惊风。为气血不通,经脉瘀阻所致。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因阳虚寒盛、气血凝滞及水饮停留所致。
综上所述,望面色歌诀:青主寒痛瘀惊风,黄主虛湿赤热戴。白脱血虚寒夺气,黑肾虚饮瘀寒痛。
许建阳
于朗麓书院
2024.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