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望如麻叶正繁——升麻
一望如麻叶正繁,青丝细细喜轻翻。
气沉下部宜升举,经在阳明可引援。
——赵瑾叔(清)
升麻是一味临床上常用的中药,其实它早在西汉以前就声名远扬,西汉开始在云南设置郡县,就升麻为县命名(今昆明的嵩明县)。从汉至唐存在了874年,直至南诏于唐永泰元年(765年)在今嵩明设长城郡,升麻县名才停止使用。一个县因药得名,药因县扬名,升麻和升麻县都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全国少有。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载:“升麻县,山出好升麻。”百年之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涂水(今称车洪江,下游为牛栏江)出建宁郡之牧靡南山。”并注:牧靡“县、山并即草以立名,山在县东北乌句山南五百里。山生牧靡,可以解毒”。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称:“百卉方盛,鸟多误食,乌喙中毒,必急飞往牧靡山,啄牧靡以解。”从诸多史籍记载可知,连鸟误食中毒,都要急飞往牧靡山“啄牧靡(升麻)”解毒的药,一直是知名度极高的药物。
一、升麻的性味归经
升麻,别名绿升麻、周升麻、龙眼根、周麻、窟窿牙根。是毛茛科类叶升麻属的多年生草本。毛莨科植物大三叶升麻、兴安升麻或升麻的干燥根茎入药。主产于东北、华中和西南等地。最早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被列为上品。因其叶似麻其性上升故名。性微寒,味辛,微甘。归肺经、脾经、胃经、大肠经。具有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的功效,主治时气疫疠,头痛寒热,喉痛,口疮,斑疹不透;中气下陷,久泻久痢,脱肛,妇女崩、带,子宫下坠;痈肿疮毒。凡吐血、鼻衄、咳嗽多痰、阴虚火动者忌用。上盛下虚及疹已透者忌用。
现代研究本品主要含升麻碱、水杨酸等成分。有解热,降温,抗炎,镇痛;镇静,抗惊厥;增强免疫功能;护肝,解痉等作用。
二、升麻的配伍应用
临床上升麻的常用配伍:1、配葛根,解肌透疹。葛根轻扬升散,可解肌退热,透发斑疹;升麻轻浮上行,可发表透疹,二药合用,解肌透疹之力增强;2、配柴胡,升阳举陷。柴胡芳香疏泄,可升可散,能疏肝解郁,又可升举清阳;升麻长于升阳举陷。柴胡升肝胆之清阳,行气于左,升麻升阳明之清气,行气于右,二者合用,一左一右,直升胃之清阳;3、配石膏,清阳明胃火。石膏辛甘,大寒,为清肺胃二经气分实热要药;升麻清热解毒而散郁,又为阳明之引经药,二者相合,既清又散,走阳明而力专,使上炎之火得散,内郁之热得滑;4、配黄芪,益气升阳。黄芪善补脾肺之气,且又有升举阳气之作用;升麻善举脾胃之清阳。二药合用,黄芪得升麻,则升举阳气之力增强;升麻得黄芪,则升阳之中又可补脾胃之气,对于气虚下陷之证,二者配伍,既治气虚之本,又可提升下陷之清阳,标本兼顾,使中气得补,升举有力,其证可愈;5、配苍术,升清泄浊治泛恶。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胃同居中州,是升降气机的枢纽,脾气升浮而胃气和降,则行生化之令,二药共达健脾和胃,升清降浊。升麻一般不建议与附子、干姜、人参等中药配伍。
总之,升麻是一味常用的传统中药材,使用时需在医生指导下运用。
许建阳
于朗麓书院
2024.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