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桔梗最为奇

许建阳医生 发布于2024-03-03 17:28 阅读量553

本文由许建阳原创

猪苓桔梗最为奇

猪苓桔梗最为奇,药笼书囊用有时。

莫把眼前穷达论,要知良相即良医。

——朝谢枋(宋) 

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在中央电视台讲授《伤寒论》,其中讲到猪苓汤的时候,举了一个医案,他的一位学生请求会诊:“郝老师,我收了一个女病人,我实在没辙了,向您求援。”什么病啊?“神经性呕吐,喝水吐水,吃饭吐饭,喝药吐药。最奇怪的是,给她输液四瓶,她非得吐出来,都吐的是粘液。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种病人。”她吐了多长时间?“吐了三个月了。”做了什么检查?“我们考虑到的能够造成呕吐的这种病证我们都排除了,所以现在可以诊断为神经性呕吐。”问其病因:夫妻吵架。观前面处方,和胃降逆止呕理中,寒的、热的,补的、攻的都全用了。望舌光红无苔,脉细弦而数,一派阴虚的现象。伴有严重失眠,以往有慢性的泌尿性感染史,经常反复发作,小便不利,尿道涩痛。上面有口渴有心烦,有心烦不得眠,下面有小便不利,有尿少,这不是猪苓汤证吗?其病机是阴虚水热互结,猪苓汤主之,小勺频服。两天以后,学生打来电话:“郝老师,神了!患者服药不吐了。”三周后痊愈出院。

一、猪苓的性味归经

猪苓多孔菌(学名:Polyporus umbellatus (Pers.) Fr. )是多孔菌科、多孔菌属多年生真菌。又称豕零、猳猪屎、豨苓、地乌桃等,分布于中国大部省份,生长在海拔500-1500米斜坡山区,于半阴半阳坡地野生林中,在落叶与杂质没有规律的浅层土下生长,喜欢凉区潮湿的野生森林。猪苓是《中国药典》法定中药,在我国的文字记录最早可以追溯到《庄子》:“得之也生,失之也死;得之也死,失之也生;药也。其实堇也,桔梗也,鸡瘫也,豕零也。”其在本草类典籍中也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最早出现在了《神农本草经》,后期的各类中医本草类典籍对猪苓均有描述。菌核为用药部位,味甘、淡,性平;归脾、肾、膀胱经。具有利水渗湿之功,主治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病。有湿症而肾虚者忌。无水湿者禁用,以免伤阴。  

主要成分有:猪苓聚糖1、麦角甾醇、α-羟基廿四碳酸、糖类、粗蛋白等。 现代研究具有利尿、抑菌、抗癌、提高免疫机能、保肝、降低肝细胞HbsAg、增加肝糖原积累、抗放射线等作用,并具有促进免疫功能的作用。毒性试验,小鼠无异常反应和中毒现象。

二、猪苓的配伍应用

临床上猪苓常用的配伍:1、配白术,猪苓渗湿利水;白术益气健脾利湿。二者合用,有健脾益气、利水渗湿之功效;2、配大腹皮,猪苓利水渗湿;大腹皮下气行水。二者合用有利水除胀之功效;3、配阿胶、滑石,猪苓甘淡利尿;阿胶滋阴润燥;滑石清热通淋。三药合用,有清热、渗利、滋阴之功效,且利水而不伤阴,滋阴而不敛邪;4、配茯苓,二药都能利水渗湿,常相须为用,协同利水效果,但猪苓淡重于甘、主入肾与膀胱经,只能渗湿利尿,无补脾益中之效,且利水作用较茯苓强;茯苓则利中有补,甘则补中,淡则能渗,既能滋补心脾而益肺宁心安神,又能利水通窍除邪热,补而不峻,利而不猛;5、配半夏,猪苓清热利水,半夏燥湿化痰,二药伍用,使湿热从尿而出,下不扰膀胱精室,上不扰心窍神明,则遗精滑浊,尿涩昏朦之证不作矣;6、配泽泻《本草述》:“湿在脾胃,必用猪苓、泽泻以分理之也。按猪苓从阳畅阴,洁古所谓升而微降者是,阳也;泽泻从阴达阳,洁古所谓沉而降者是,阴也。二味乃合为分理阴阳。”治疗水湿内停所致水肿、小便不利等症。

皮至黑,块似猪矢,故名之猪苓。猪苓虽然名字不雅,却受历代中医们的喜欢,尤其是李时珍,更是说猪苓祛湿“无如此快”。古代中医甚至说,如果一个人有水湿流注在肠胃膀胱或者而四肢百骸,这时候就非猪苓不可了。

许建阳

于朗麓书院

2024.3.3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