涕为肺之液

许建阳医生 发布于2024-03-01 11:02 阅读量493

本文由许建阳原创

涕为肺之液

——中医说文解字之四十九

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

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

欲往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沾裳。

欲往从之雪雰雰,侧身北望涕沾巾。

                          ——张衡(汉)

感激涕零成语,出自三国诸葛亮《出师表》:“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唐刘禹锡《平蔡州三首》:“路旁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唐李商隐《安定城楼》:“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和元代元好问《人月圆·玄都观里桃千树》:“谢公扶病,羊昙挥涕,一醉都休。”。“涕”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种是眼泪,另一种是鼻涕。在《出师表》中的“临表涕零”,这里的“涕”指的是眼泪,并不是单纯的鼻腔分泌物。“涕”和“泪”在古代是可以互换使用的,但随着时间的发展,“泪”逐渐取代了“涕”的地位,成为了眼泪的专有词汇,而“涕”则被用来特指鼻涕。

一、涕的源流和演变

涕,形声字,其本意为眼泪,也指流泪;哭泣。从水,弟声。左边为“水”,右边为“弟”。“弟”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有绳索围绕于“弋”,象竖立有杈的短木桩。绳索捆束木桩,就出现了一圈一圈的“次第”。鼻涕出来都是一股一股的,不像眼泪、汗一样容易止住,就像“次弟”。涕,金文=(雨,即“零”,表示洒落)+(米,疑是“水”的误写,表示泪水)+(弟,疑是“弔”的误写,表示死亡),造字本义:为死者落泪。篆文省去“雨”,并将金文的“米”写成“水”。古籍中,动物高声呼叫为“号”;呼天抢地为“哭” ;声泪倶下为“涕”;无声落泪为“泣”。先秦时期,“涕”指眼泪,后来出现了“泪”,两字就同义并用了。《说文》:“涕,泣也。”段注:“泣也二字当作目液也三字。转写之误也。毛传皆云:“自目出曰涕。”

二|涕的生理与病理

中医认为涕为肺之液,肺开窍于鼻,肺之津液充盈,出于鼻窍则为涕。鼻涕可滋润鼻窍,使其保持畅通,保证呼吸和嗅觉功能的正常。换言之,也就是肺功能的外在表现。临床上大体有感冒受寒、悲伤以及外界刺激等情况流涕。外感风寒(热)袭表扰肺,津液输布不畅,从鼻腔而出;悲伤,与流泪相似,思伤脾,忧伤肺。悲伤之时,往往是眼泪和鼻涕一起流;外界刺激。比如吃辣椒、大蒜、芥末时,都会不由自主流涕。这些食物在中医里都归为“辛”。辛入肺,过辛伤肺。如果我们偶感风寒,借助这些食物,流涕也就很正常了。如果过度吃这些辛辣食品就会伤肺,还会引发痔疮,肺与大肠相表里,这就是过度刺激所致。甚至有人大便时,也会流涕。

欣赏一下欧阳修的《感兴》:“怀禄不知惭,人虽不吾责。贫交重意气,握手犹感激。煌煌腰间金,两鬓飒已白。有生天地间,寿考非金石。古人报一饭,君子不苟得。忧来自悲歌,涕泪下沾臆。”表达了对贫穷友谊和高尚品质的珍视。

许建阳

于朗麓书院

2024.3.1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