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泪为肝之液
——中医说文解字之四十七
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 李商隐(唐)《泪》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人,后随祖辈移居荥阳(今河南省郑州市),晚唐杰出诗人,其诗各体俱有佳作,尤以五七言律绝成就为高,七言律诗的造诣更是上追杜甫而独步晚唐。李商隐的这首诗以《泪》为题,全诗忆旧念昔,坦露肝胆。前六句是正面咏泪,用了六个有关泪的伤心典故,写失宠、忆远、感逝、怀德、悲秋、伤败之伤心泪。以衬托出末句,“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灞桥在长安市东灞水上,是出入长安的要路之一,唐人常以此为饯行之地。青袍:青袍寒士。玉珂:珂是马鞍上的玉石类饰物,此代指达官贵人。写尽世间伤心之事,可谓是诗人感伤身世的血泪的结晶。
一、泪的起源与演变
泪(涙),形声、会意字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时代,“眔”(读dà)应是“泪”字的古文。甲骨文、金文及小篆字形跨越千年之久,但结构几乎没有变化,均像从眼目中淌下泪水的情景。《说文》称“眔”此字是“目相及也”,不确。也有学者认为是涕泗之“涕”,虽字形不符,但字义可通。小篆从水,戾声。隶书写作“泪”,本来形义具佳,后又另制“淚”字,成“从氵,戾声”的形声字。又作“泪”,从目,从水,会眼泪之意。如今规范化,以“泪”为正体。眼泪在汉代以前叫“涕”,“淚”是后造字。《说文解字》:“涕,目液也。从水,弟声。”(涕,眼泪。从水,弟声)。简化字“泪”是个从“水”从“目”的会意字。
二、泪的生理与病理
肝开窍于目,泪为肝之液,其华在爪。而泪从目出,由肝精肝血经肝气疏泄于目而化生,有濡润眼球、保护眼睛的机能。正常情况下,泪液分泌适量,既能濡润眼球,又不至外溢。但当异物入眼时,泪液即可大量分泌,起到排除异物和清洁眼球的作用。极度悲哀时,泪液也可大量分泌。若肝脏机能失调常可导致泪液的分泌、排泄异常。泪液分泌不足:肝血不足,则泪液的分泌不足,可见两目干涩;泪液分泌过多:肝经风热或肝经湿热,则见目眵增多、迎风流泪等。冷泪与热泪:冷泪,无时不泪下,泪水清稀,迎风更甚,泪无热感,不痛不痒,久则目昏;热泪,两眼不红不肿,流泪粘浊,频频不止,泪有热感,视物模糊,遇风更甚。中医认为眼泪多由肺气、脾胃、肝肾等脏器的功能失调而引起的。另外,也可由心火旺盛、肝火旺盛等因素引起的。如果患者眼泪异常,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辨证论治。
总之,养目和养神是密切相关的。在日常生活或工作、学习中,看书、写作、看电视等时间不宜过久,宜闭目静养,注意用眼卫生。
许建阳
于朗麓书院
202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