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汗为心之液
——中医说文解字之四十六
汉家未得燕支山,征戍年年沙朔间。
塞下长驱汗血马,云中恒闭玉门关。
阴山瀚海千万里,此日桑河冻流水。
稽洛川边胡骑来,渔阳戍里烽烟起。
——李昂(唐)
汗血宝马,学名阿哈尔捷金马,原产于土库曼斯坦。它外表英俊神武,体型优美、轻快灵活,具有无穷的持久力和耐力,可以长距离的骑乘。因其奔跑时脖颈部位流出的汗中有红色物质,鲜红似血,故被称之为“汗血宝马”,张骞出西域归来说:“西域多善马,马汗血。”两千年来在中国,一直被被称为“天马”和“汗血宝马”。中国对“汗血马”的最早记录是在2100年前的西汉,汉初白登之战时,凶悍勇猛的匈奴骑兵给汉高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而当时,汗血宝马正是匈奴骑兵的重要坐骑。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2年)秋,有个名叫“暴利长”的敦煌囚徒,在当地捕得一匹汗血宝马献给汉武帝。汉武帝得到此马后,欣喜若狂,称其为“天马”。并作歌咏之,歌曰:“太一贡兮天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骋容与兮跇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仅有一匹千里马不能改变国内马的品质,为夺取大量“汗血马”,中国西汉政权与当时西域的大宛国发生过两次战争。汗血马从汉朝进入我国一直到元朝,曾兴盛上千年。
一、汗字源流演变
汗形声字,“汗”字甲骨文、金文未见,始见于东周时期秦国的《石鼓文》。“汗”本义指人和部分动物汗腺里排泄出来的液体。小篆字形为左形右声的形声字。左部从“水”,作形旁表意,汗是液体,故从水;右部为声旁“干”,指示这个字的读音。古代写字的竹简,因先要用火烤,使竹中的水分像汗一样渗出,干后便于书写,又不受虫蛀,故称“汗青”。引申为“书册、史册”。“汗”也是“可汗”的简称。意思是古代鲜卑、突厥、蒙古等民族的最高统治者。《说文解字》:“汗,人液也。”而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则曰:“汗,身液也。”段玉裁的“身液”似乎较许慎的“人液”在概念上更准确一些。但是不管“身液”也好,还是“人液”也好,该字所蕴含的“由人或动物汗腺所排出的液体”的意义却是相同的,而这正是“汗”字的本义。“汗”也用作动词,指出汗。
二、中医汗为心之液
根据中医理论,汗液是人体津液经过阳气的蒸化,从汗孔排出的液体。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均为水谷精气所化生,故有“汗血同源”之说,而血液为心所主,因此有“汗为心液”的说法。生理上,汗是正常的生理现象。病理上,暑热、体力劳动、精神紧张都有可能导致出汗。历代医家总结汗大概分8种类型:1、头汗,即头部(颈部以上)出汗,头汗的原因大多与湿热蒸发、阳明蓄热结合在胃里,迫使津液逆转。2、额汗,额头出汗,由于足阳明胃经循发际,至额颅。3、胸汗,常因过度思考而导致病位在心。4、腋汗,腋窝是足厥阴和足少阳循环的地方,多为少阳热所致。5、半身汗,多因气血不足,内挟寒饮,为偏枯甚至死亡之兆,不可不慎。6、手足汗,手掌和足心经常出汗,原因多为脾胃湿热熏蒸。另外,外感表邪入里的阳明实热证,也可见手足书汗。因此,手足汗出一半适合清利中焦湿热。以清热为主。7、自汗,温度不高,没有运动,坐着不动也有明显出汗的情况叫自汗。一般多为气虚所致,也有胃热、表虚、肥胖所致。调理适宜的补气固表,酌情清理肠胃热量。8、盗汗,睡着后出汗,醒来站着,叫盗汗。大多是虚热内扰心神,导致入睡后阳热煽动阴津从理而泄。
总之,汗水作为心之液,具体的出汗方式多种多样,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调理为宜。
许建阳
于学苑1098
20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