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治疗八法之温法
——中医说文解字之四十二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苏轼(宋)
挟冰求温抱炭希凉,成语比喻做事颠倒,事与愿违,多指做违反规律的事。源出陈寿撰《三国志·魏书·高柔传》,高柔,魏国重臣,历曹操、曹丕、曹叡和曹芳等时期,曾任太常、司空、司徒官至太尉。明帝曹叡时,公孙渊反叛,其兄公孙晃于其未叛前屡次上书告发。但明帝仍以连座之法将之处死。高柔上书直言极谏不从。晋朝史学家孙盛就此事议论说:“自己不能广申信义却企盼众人归附,爱猜忌别人却希望他们能归向自己,这何异于挟着冰块而求温暖,抱着炭火以求凉爽呢?”(裴松之注引孙盛曰:“况信不足焉而祈物之必附,猜生于我而望彼之必怀,何异挟冰求温,抱炭希凉者哉?”)。高柔能在封建专制的1700多年前,提出破除连坐之法,不仅难能可贵,更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一、温的源流和演变
温(溫),会意、形声字,本字为“昷”,最早见于甲骨文,初为会意字,后演变为形声字“温”,从水,昷声。其上部的囚,即“泅”的省略,表示小孩洗澡;下部的“皿”,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盆”的省略,表示宽敞的盛器。篆文“昷”,表示加热浴盆里的水,以便供幼儿洗澡。当“昷”作为单纯字件后,篆文再加“水”另造“温”代替,强调给浴盆的水加热。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水”写成“三点水”,并将篆文字形中的“囚”简写成了“日”。东汉许慎在编辑《说文解字》时,以篆文为基础,误把泡温泉澡的“昷”字解读为给囚徒送饭吃,表示仁慈。许慎没有见到甲骨文,解释出现偏差或者错误可以理解。在汉字文化中,“温”字除了代表温暖的感觉之外,还有温和、温柔等含义。此外,“温”字也常用于形容文化和人情味,如“温文尔雅”和“温情脉脉”等。
二、温法的临床运用
温法又称祛寒法,针对阴症、寒症用温热药治疗里寒证的方法,主要是驱除阴寒、恢复阳气。“寒者热之”“治寒以热”,“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此法在临症应用上又分为回阳救逆、温阳袪寒两大类。1、回阳救逆,用热性药物组成的方剂,藉以回复病人的阳气,挽救危险逆症的方法。代表方剂四逆汤;2、温阳去寒,用温复阳气的药物,使病人的生理功能得以复原,达到袪除寒邪,以及治疗疾病的效能。代表方理中汤。回阳求逆法,只宜暂服,不可久用;而温阳调理法,宜多服久服。此外,温法若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所具有的效果及作用也不同,如与汗法相配合,就是温散法;与下法配合,是温下法;与补法配合,就是温补法。
如果病人患有实热症候时禁止使用温法。对于阴虚、血亏、或津液不足的人,虽然有温法适应症,建议到正规医院就诊为宜。
许建阳
于学苑1098
202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