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治疗八法之和法
——中医说文解字之四十一
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司马相如(汉)
我居住北京多年,以前经常去天安门广场放风筝、登天安门城楼看风景,进故宫浏览中国历史和文化。好久没有去故宫参观了,今年元旦风和日丽,阳光明媚,地上铺满还未融化的雪,携夫人一口气去了两趟故宫。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名称中共同的一个和字,三大殿是皇帝行使权力或者举行盛典时用的宫殿。在中国文化中,甚至在建筑文化中,故宫三大殿都可以称之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其重中之重就是这个和字。中和思想来自《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乃天地安位,万物成长。”提示我们人类不管向两边扩张多大,链接两极的中心点始终是存在的,这个“点”就是“中”;而不使两端断开,就是“和”的作用。中和思想是一种方法论,一种承认世界多元化、思想多元化,学会包容正反两面意见并加以融合、使人类始终处于敬业务本中的一种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
一、和字的源流演变
和字,甲骨文由三个部分组成,左上部是“禾”的初文,表音;左下部是口的形状,右部象连接的一起的竹管的形状(即口吹排箫之类的乐器,后来的龠yuè)。金文大同,由甲骨文演变而来。古文简化,省龠从口,禾声。篆文整齐化。隶变后分别写做“龢”和“咊”,俗作“和”,把“口”移到右边。如今都用“和”来表示。在《说文解字》中,“和”与“龢”是分列的两个字。《说文解字·龠部》“龢,调也。从龠,禾声。读与和同。”又《说文解字》“咊,相应也。从口,禾声。”指口相应。所以,前者本义是指音乐和谐,而后者则表示声音相应,和谐地跟这唱或伴奏。“和”与“战”相对,如“和平”与“战争”。古代车张有两种铃铛,挂在车前横木上的叫“和”,挂在车驾上的叫“鸾”,统称为“和鸾”。和,是一个多音字有四种读音,读作[hé]意思是相安,谐调;读作[hè]意思是声音相互呼应;读作[huó]和huò]意思是作为动词,指在将物体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
二、和法的临床运用
和法,又称和解法。是和解少阳、扶正达邪、协调内脏功能的一种治法。和法是针对于病邪既不在表,又不在里,在半表半里之间,既无法用汗法也不能用下法时,加以和解的一种方法。1、和法与外感热病:此时,病患既不宜汗,也不宜下,只适宜和解,小柴胡汤正是和解少阳的主方。而治疗疫症的达原饮,是和解三焦的主方,治疗温病似疟的蒿芩清胆汤,是和解胆经的方剂。以上都是将和法应用在外感热病上的实例。2、和法与内伤杂症:和法在内伤杂症上的运用十分广泛。因为肝气抑鬱可用逍遥散来治疗,这是应用疏肝和肝的原则。因为湿痰胃可用温胆、二陈来治疗,这是化痰和胃的法则。此外,方剂中的戊己丸,是属于两和肝脾的方法,越鞠丸是和解气、血、痰、火、湿、食鬱结的方法。和法的应用范围很广,不可以等闲视之。
《中庸》:“天命之为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盖宇宙之变化、社会之发展、万物之孕育、人生之成长,皆合此三境也:致远、中正、和谐。
许建阳
于学苑1098
202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