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八法之下法

许建阳医生 发布于2024-01-08 09:43 阅读量754

本文由许建阳原创

中医治疗八法之下法

——中医说文解字之四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唐) 

甘拜下风成语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春秋时的晋惠公是个忘恩负义之徒。当初,晋国因骊姬而发生内乱,晋惠公逃到秦国去政治避难,受到格外优待;后来,在秦国的帮助下,晋惠公当了晋国的国君。晋惠公有恩不报,竟然在公元前645年,趁秦国闹饥荒之危,发兵攻打秦国。秦穆被迫亲率大军自卫反击。晋惠公在战场上被秦军生擒活捉。晋惠公君臣披头散发,垂头丧气地跟着秦穆公到秦国去。秦穆公看到他们这副狼狈相,便说:“你们何必这样惶恐不安呢?我是请晋惠公到秦国来作客,这次我们打了胜仗,那是天意,我怎敢以此为功,又怎敢把晋惠公当作俘虏带到秦国去呢?”晋国的大臣听了秦穆公这番话,一边磕头一边说:“您的这番话令人佩服,我们这班做臣子的在您的下风洗耳恭听。”由于晋国君臣一再认错,秦穆公答应重新讲和,把他们全放了回去。(“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风。”)

一、下的源流及演变

下,指事字。最早见于甲骨文,甲骨文和金文的“下”字上面是一长横,下面是一短横。长横是基准线,短横在基准线下,指低于基准线,也就是下边。甲骨文和金文“下”字字形基本相似,甲骨文用长横或弧线表示地面或基准线,短横作为指事符号。金文“下”字则把弧线演变为直线,下部作为指示符号的短横不变。小篆“下”字大多为长横之下加一竖直画或竖曲线之构型,另有再增添短横之繁化字形。隶书“下”字虽沿袭其篆书繁化字形,但将曲笔变直,书写更加自由方便。楷书“下”字继承隶书字形,楷化后,以基本笔画书写,字形方正,沿用至今。《说文解字》:“底也。指事。下,篆文丅。”

二、下法的临床运用

下法,是指运用有泻下、攻逐、润下作用的药物,以通导大便、消除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积聚的治疗方法。又称泻下、攻下、通里、通下。凡是胃肠实热积滞,燥屎内结,以及体内蓄水、冷积、瘀血内蓄等邪实之证,而正气未虚者,均可使用。由于证候有热结、寒结、燥结、水结等的不同。故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四类。下法可根据病因不同,酌情配伍祛痰药以治痰核、瘰疬、实热老痰所致的癫狂等证。下法注意事项:有表症而无里实症,或者既有表症也有里实症(表里同病),但是表症急于里实症,或虽病在里,而非实症的,都禁止用下法,以免招致反效果。老人、产妇、及病后津液不足而便秘者,不可用峻下的方剂。孕妇、月经期间,如要用下法,必须十分谨慎。

总之,下法概括六字:泻下,荡涤,攻逐。临床上比较常用的有大承气汤、麻子仁丸、调胃承气汤、十枣汤等,这些都是下法的方剂。 

许建阳

于学苑1098

2024.1.8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