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云黯步红霓——泽泻

许建阳医生 发布于2024-01-05 16:11 阅读量760

本文由许建阳原创

太清云黯步红霓——泽泻

泽泻池塘灌药畦,太清云黯步红霓。

松花炼鼎龙山侧,甲第群仙凤鹤栖。

分别要从华等级,微言道泰物须齐。

自吟自咏求师侣,入品诗流旋作题。

                            ——宋太宗(宋) 

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大禹依靠艰苦奋斗、因势利导、科学治水、以人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相传尧舜大禹时期,发生水灾,大禹采用疏导法,治理水患,由于瘴气弥漫,天气炎热,病倒的人不计其数,大大地影响了工程的进展。如何治疗这些病人,这时一位马夫捧着一把草见大禹:“我发现马生病了经常吃长在水边的泽泻。马病就全好了。我又试着用泽泻熬成水给一些有病的工人喝,结果他们的病也好了。”大禹听后十分高兴,于是命令手下都去扯泽泻来治病,结果患病的士兵喝了泽泻熬成的水后,不到两天就痊愈了。泽泻,又名水泻,禹孙。大禹是治水的能人,而泽泻直接以大禹的孙子为名,可见其对水的治理能力之强。

一、泽泻的性味功效

泽泻,又称水泻、鹄泻、泽芝、禹孙、如意花、天鹅蛋等。为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干燥块茎。泽泻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李时珍曰:“去水曰泻,如泽水之泻也。”故名。《名医别录》说泽泻又叫禹孙。泽泻生于沼泽污泥中、水沟内或栽培于水田。我国大多数省区有野生或栽培,以四川、福建省种植较多,习称川泽泻和建泽泻,量大用广。《药性赋》:“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泽泻味甘、淡,性寒,归肾、膀胱经,具有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功效,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痰饮眩晕,热淋涩痛,高脂血症。肾虚滑精、无湿热者禁服。关于泽泻可能相关毒性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有的表明其总属无毒,有的表明其有一定肝毒性和肾毒性。

现代研究,泽泻主要成分是三萜及倍半萜类成分,还含有二萜、挥发油、生物碱、黄酮、蛋白质及淀粉等化学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具有利尿作用,能增加尿量,增加尿素与氯化物的排泄,对肾炎患者利尿作用更为明显;有调节血脂、抗脂肪肝、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血栓、减肥等药理作用。

二、泽泻的相关配伍

临床上,泽泻常与车前子、木通、猪苓、茯苓、生地黄等中药材搭配使用。1、配车前子,车前子味甘,性寒,归肾、膀胱经,具有清热利尿、渗湿止泻的功效。2、配木通,木通味苦,性寒,归心、小肠经,具有利尿通淋、清心除烦、通经下乳的功效。3、配猪苓,味甘、淡,性平,归脾、肾、膀胱经,具有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的功效。4、配茯苓,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5、配生地黄,生地黄味甘,性寒,归心、肝、肾经,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

宋代苏颂根据仲景五苓散、泽泻汤的立方之意,把泽泻定为行利停水,最为要药。明朝李时珍认为泽泻能祛除脾胃湿热,湿去热消,土令得运,清气上行而发挥它养五脏、益气力之效。清朝江昂在《本草备要》中承时珍说,同时在诠释六味地黄丸时说:“六味丸有熟地之湿,丹皮之凉,山药之涩,茯苓之渗,山萸之收,泽泻之泻,补肾而兼补脾,有补而必有泻,相和相济,以成平补之功,乃平淡之神奇。”六味地黄丸祖方配伍“三补三泻”论沿用至今。

许建阳

于学苑1098

2024.1.5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