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八法之吐法

许建阳医生 发布于2024-01-03 15:26 阅读量353

本文由许建阳原创

中医治疗八法之吐法

——中医说文解字之三十九

池上与桥边,难忘复可怜。

帘开最明夜,簟卷已凉天。

流处水花急,吐时云叶鲜。

姮娥无粉黛,只是逞婵娟。

            ——李商隐(唐) 

吐故纳新成语,指人呼吸时,吐出浊气,吸进新鲜空气。比喻扬弃旧的、不好的,吸收新的,好的。最早出自于先秦·庄子及其后学《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袓寿考者之所好也)。关于健身长寿的探讨,中国先秦诸子著作中比比皆是。《论语》“五不食”讲饮食保健,“三戒”讲情绪卫生;《墨子·节欲》讲去欲养生;《管子》主张存精养生;《内业篇》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精存自生”;杨朱提出“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荀子》提倡动以养生,言“形具而神生”,“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道家主张清静无为,返璞归真。《老子》提出“静以养性”的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致虚极,守静笃”。《庄子·齐物论》更进一步提出“虚以养神”观点。庄子在《刻意》提出了“吐故纳新”的说法,嘘唏呼吸,吐却胸中浊气吸纳新鲜空气,像熊那样攀援活动,像鸟那样舒展肢体,都是为了延长寿命而已。这是讲究呼吸和肢体运动的人,善于养生的人,希望像彭祖那样长寿的人所喜好的。“吹响呼吸,吐故纳新。”扬弃旧的,吸收新的是事物的发展规律。以新代旧,是事物进步的变化过程。成语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变化方可求得发展。

一、吐字源流及演变

吐,形声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小篆,吐,从口,土声。“吐”,从口,说明与口的动作有关;“土”为泥土、沙土。“口”“土”为“吐”,可理解为口内有土,从嘴里出来。土,拟唾口水的声音,相当于"噗"。吐,金文=(口,唾)+(土,拟"噗"的喷唾声)表示喷唾。造字本义:将嘴里的东西"噗"地喷唾而出。篆文承续金文字形。“吐”的本义为东西从口中出来由口吐义亦可引申指发出(声音)、说出(话语)义,进一步引申出吐露义,由吐露义引申出(花)开放义。《玉篇·口部》:“吐,口吐。”《诗·大雅·柔民》:“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由口吐义引申指唾弃、抛弃义。本义指使东西从嘴里出来,引申指唾弃、抛弃、呕吐等。《说文解字》:“吐,写也。”“写”即“泻”,倾倒之意。

二、吐法的临床运用

吐法是使用催吐药或其他能引起呕吐的物理刺激(如羽毛探吐、指压舌根引吐),通过呕吐使停痰宿食或毒物随吐排出的治疗方法。在临症的应用上分为两大类:1、涌吐停积:因为暴饮暴食,导致积停胃脘,无法进行消化时,显得胀满疼痛;不慎误食毒物,而且时间不太长时,都可以使用此法。瓜蒂散、参芦饮之类都是涌吐停积的方剂。2、涌吐痰涎:痰涎壅盛,阻塞咽喉的喉风、喉蛾、喉痹等症,必须用雄黄解毒丸类的方剂,以便催促勇吐毒涎。此外,又如中风痰厥、痰涎壅滞胸膈、喉头、鸣声如锯,甚至人事不省时,就要用稀涎散之类的方剂,催促病人涌吐风痰。

许建阳

于学苑1098

2024.1.3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