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八法之汗法

许建阳医生 发布于2023-12-18 15:41 阅读量766

本文由许建阳原创

中医治疗八法之汗法

——中医说文解字之三十八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苏轼(宋) 

汗牛充栋,最早出自唐代柳宗元《陆文通墓表》。意思指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用来形容藏书非常多。陆文通是谁?其大名陆淳(?~806),字伯冲,号文通,唐吴郡(今江苏吴县)人。唐代儒家学者,经学家。陆淳与柳宗元、吕温等人为好友,柳宗元以执弟子礼于陆淳为荣,“恒愿扫于陆先生之门,及先生为给事中,与宗元入尚书同日,居又与先生同巷,始得执弟子礼。”(《柳河东集》卷三十一《答元饶州论(春秋)书》)且极称其学问:“有吴郡人陆先生质(淳),与其师友天水啖助、泊赵匡,能知圣人之旨,故《春秋》之言及是光明,使庸人、小童,皆可积学以入圣人之道。传圣人之教,是其德岂不侈大矣哉!”(《柳河东集》卷九《陆文通先生墓表》)陆文通去世后,唐代柳宗元为他写作墓志铭。文章中夸奖陆文通书写得又多又好,说他的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他的书堆在家里能碰到房梁,出门用牛马搬运,能累得牲口满身是汗。

汗法是中医八法之一,(中医八种治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是前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通过八纲辨证,概括出的对多种病证的治疗,制订出来的中医基本法则。

一、汗字源流和演变

汗字形声字,甲骨文、金文未见,此字始见于东周时期秦国的《石鼓文》。“汗”本义指人和部分动物汗腺里排泄出来的液体。古代写字的竹简,因先要用火烤,使竹中的水分像汗一样渗出,干后便于书写,又不受虫蛀,故称“汗青”。引申为“书册、史册”。小篆字为左形右声的形声字。左部从“水”,作形旁表意,汗是液体,故从水;右部为声旁“干”,指示这个字的读音。东周时期的石鼓文“汗”字下加土,属繁化。干,狩猎器具,代表体力活动。汗,篆文=(水,体液)+(干,代表体力活动)+(土,代表田地),造字本义:体力活动时皮肤腺体通过毛孔排出的一种含盐的体液。有的篆文省去“土”。不管“身液”也好,还是“人液”也好,该字所蕴含的“由人或动物汗腺所排出的液体”的意义却是相同的,而这正是“汗”字的本义。“汗”也用作动词,指出汗。大凡人出汗,一是因为天气炎热,环境温度高;再就是由于局促紧张,羞愧而无地自容。因此有“汗下、汗颜”等说法,用来形容羞愧、恐惧或焦急。另外,“汗”是“可汗”的简称。意思是古代鲜卑、突厥、蒙古等民族的最高统治者。《说文解字》:“汗,人液也。”

二、汗法的临床运用

通过发汗以祛邪外出解除表证的治疗方法称汗法,一般亦称解表法。可使腠理开泄,气血流畅,营卫调和,以解除肌表的邪气。此法一般用于外感初起,有恶寒、发热、头痛等表症时。由于表症有表寒与表热,因而汗法也就有辛温发汗、辛凉发汗两方法。另外,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辨证论治,还可以细分:1、助阳发汗法:病人体质若属阳虚,又不慎感受外邪时,虽然病属表邪,应该要使之发汗,然而阳虚的人,就不可以单纯地发汗而已。因为阳虚人,卫气多不固,很容易造成亡阳汗多的危险境,所以在发汗时,必须要兼顾病人的阳气;2、化饮发汗法:病人常有痰饮喘咳,感受风寒外邪时,导致形寒怯冷,痰嗽气喘发作或加重。此时不可一味使用汗法,必须一面温阳化饮,一面开表发汗,才能使风寒外解,痰饮内化;3、表裡双解法:病邪若在表,应该用汗法;病邪在裡,则要用下法。假使既有表症,又有裡症时,就应该先用药解表,再治裡。然而始末内外壅实,表裡俱急的情况下,就无法先表后裡。此时只有双管齐下,汗下兼用的表裡双解法了。

在临床上,病人若有血虚、气弱、患有疮疡、吐血、衄血等病症,最好不要使用汗法。假使真有表症而且必须发汗时,必须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配合养血、补气、滋阴等方法来运用,才能达到效果,绝不可以是非不分,就冒失地用汗法来治疗表症。

许建阳

于学苑1098

2023.12.18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