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龙骨与甲骨文

许建阳医生 发布于2023-12-15 11:11 阅读量963

本文由许建阳原创

中药龙骨与甲骨文

未明龙骨骏,幸得到神州。

自有千金价,宁忘伯乐酬。

虽知殊款段,莫敢比骅骝。

若遇追风便,当轩一举头。

                ——陈凝(唐)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宇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都是龙的传人。”龙她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民族又是龙的子孙。中华民族是崇尚龙的民族,中药中就有很多以“龙”字命名的药材,如龙骨、龙齿、龙眼肉、龙涎香等。龙骨有两种含义:中药龙骨为古代大形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骨骼化石;另外,指沿船底中心线从船头至船尾的纵通桁材。中药龙骨到底与甲骨文有什么关系?甲骨文的首位发现者王懿荣(1845-1900),是中国近代金石学家、监藏家、书法家。1899年,王懿荣因通晓医术在鹤年堂抓药时,买到一种叫龙骨的药材,对其上面的图形文字进行研究,并通过山东古董商人范维卿大量收购,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并将其断为商代,该发现轰动中外学术界,把汉字的历史推到公元前1700多年的殷商时代,成为甲骨文研究的奠基人,甲骨学已成为国际上一门新兴学科。

一、龙骨的性味归经

龙骨,别名青化龙骨、花龙骨。来源为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骨胳的化石,生境分部产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内蒙古、湖北、四川、云南、广西、青海等地。出自《本经》,早在战国时期的医书《神农本草经》中,即认为龙骨能治疗泻痢,便血,惊痫,白带过多等疾病。而东汉时期医家张仲景则创制了桂枝龙骨牡蛎汤,用以治疗心悸、神昏等神经衰弱的症状。龙骨味涩、甘,性平,归心、肝、肾经,具有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的功效。主治用于心悸怔忡,失眠健忘,惊痫癫狂,头晕目眩,自汗盗汗,遗精遗尿,崩漏带下,久泻久痢,溃疡久不收口及湿疮。龙骨化学成分主要为磷酸钙、碳酸钙,尚含铁、钾、钠、氯、硫酸根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有镇静、催眠和抗惊厥作用,并可抑制骨骼肌的兴奋性其抗惊厥作用与铜、锰元素的含量有关。龙骨含有大量钙离子,故能促进血液凝固,降低血管通透性。

二、龙骨的配伍运用

临床上龙骨常配伍使用:1、配珍珠母:龙骨和珍珠母质地重坠,均归心、肝两经。珍珠母味咸性凉,既能清心除热,又能镇心安神;既有清肝火之力,又有潜肝阳之功。龙骨味涩性凉,镇惊宁神之效尤为明显,并有收敛上浮之肝阳的作用。两药配对,可增强镇心安神,平肝潜阳两方面的作用;2、桑螵蛸:龙骨性平而涩,入肝、肾而又兼入心,性质黏涩,善于收敛元气固涩滑脱;桑螵蛸咸平而甘,功专补肾助阳,固精缩尿。肾虚滑脱之证,独用龙骨,敛性虽具而不能补肾;单用桑螵蛸,补力显备而敛力欠弱。惟两者配对,方能使补肾固涩之力大大增强;3、配莲须:龙骨收涩止遗;莲须固肾涩精。二者相配,能增强固肾止遗作用;4、配韭菜子:龙骨固涩滑脱;韭菜子补肝肾、补阳、固精。两药补精固涩,兴阳道,涩精气,合用共奏兴阳道固精之功。

有言道:兽类化石附龙魂,五花优土药性论。清末金石王懿荣,殷墟震世甲骨文。煅用收敛涩固精,生可镇惊且安神。

许建阳

于学苑1098

2023.12.15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