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九重阳话茱萸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唐)
今天是葵卯年九月初九重阳节(2023.10.23),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重阳节的两大重要活动。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关于“插茱萸”与重阳节的关系,西晋周处的《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晋代葛洪著的《西京杂记》提到了汉朝初“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每当重阳节,经常想起王维的这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遍插茱萸少一人”到底王维插的是哪一种呢?目前一般认为,重阳节插在身上的茱萸是吴茱萸。
一、吴茱萸的性味功效
吴茱萸是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又名吴萸、茶辣、漆辣子、臭辣子树、左力纯幽子、米辣子等,是一种双子叶植物。分布于中国和日本。在中国分布于秦岭以南各地,但海南未见有自然分布,曾引进栽培,均生长不良。吴茱萸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入中品,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吴茱萸味辛、苦,性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具有散寒止痛,疏肝下气,燥湿之功。主治脘腹冷痛,寒疝冷痛;中焦虚寒、肝气上逆的头痛、吐涎沫;脾肾虚寒的久泻、五更泄;寒湿脚气疼痛,脚气入腹、困闷欲死;肝逆犯胃的呕吐吞酸;外用研末醋调敷足心,可引火下行,治疗口舌生疮。
吴茱萸成分,全株含挥发油,主要是吴萸烯,是植株各部有特殊腥臭气味的主要成分,其次是吴萸内脂、罗勒烯等;《本草纲目》:“吴萸,辛热能散能温,苦热能燥能坚,其所治之证,皆取其散寒温中燥湿解郁之功而已。”本品辛热燥烈,易损气动火,不宜多用久服,阴虚有热者忌用。
二、吴茱萸的配伍运用
吴茱萸临床上常用药对配伍:1、配木瓜,吴茱萸辛开苦降,专走下焦,温经散寒,疏肝解郁,行气止痛;木瓜和胃化湿,疏筋活络。两药合用,一散一疏,和胃化湿,舒筋活络,温中止痛效强;2、配白芷,吴茱萸辛苦热,辛散苦泄,辛热温散,入阳明经,温经散寒而止痛;白芷辛温,主人阳明经,散风消肿而止痛。二药合用漱口,则风寒去而牙痛止;3、配茯苓,吴茱萸温中化饮,配以茯苓健脾利湿。二药伍用,则脾健湿除,饮不上泛;4、配桂枝,吴茱萸、桂枝均味辛性温而散寒邪、温心气,故可以止心痛。同时,二药又能温下焦,驱冷气,故可用于膀胱冷气上冲之心腹痛;5、配五味子,肾虚木旺,腹痛泄泻,每于五更寅卯之时,可知寅卯属木,而木应乎肝,以肝主疏泄,肾气不能收摄焉。吴茱萸温中,能平肝木之独旺,五味子敛肺,专收肾气之虚乏。二药伍用,使肝木和平,脾胃健旺,津液四布。治疗肾阳虚衰,五更泄泻。
从重阳节的身插茱萸和饮菊花酒,不禁联想到过端午节时悬艾叶、菖蒲,饮雄黄酒的习俗。端午与重阳,一是春夏交替,一是夏秋交接,都是疾病容易流行的时节。我国古人通过长期实践,利用中草药在这两个节日进行一次辟瘟驱毒活动,正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具有预防疾病的科学思想。
许建阳
于学苑1098
2023.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