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伤七情之喜
——中医说文解字之三十一
七情静动应万事,一气聚散钟千形。
乐极必悲生必死,倏开忽阖风天萤。
方回(宋)
成语见猎心喜,指的是宋朝的学者程顥和弟弟程颐,被称为“二程”。程顥死后,被尊为明道先生。他少年时代曾爱好打猎,遇有空余的时间,常到野外去打雁捕雀,赶兔追獐,兴趣盎然。后来外出求学,把这爱好早就忘了。当他功成名就回到家乡,一路看到熟悉的旧时景物,不禁引起了一连串美好的回忆。尤其是当他看到有人正在兴高采烈地打猎的时候,他心头的喜悦,简直按捺不住,而且跃跃欲试,巴不得立即参加到那些猎人的行列里去。《近思录》记载了程颢的这一事:“明道先生年十六、七时,好畋猎。十二年,暮归,在田野间见畋猎者,不觉有喜心。”七情是人的情志活动的统称,具体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这是人类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不同反应。情志与五脏密切相关,五脏化五气,以生七情。当外来的刺激过于强烈或持续过久,便可伤及五脏,导致疾病的发生。七情致病与六淫不同,六淫自肌表、口鼻由外而入,侵犯人体,故称为外感六淫;七情则直接影响有关的内脏而发病,病由内生,因而又称为“内伤七情”。
一、喜字起源与源流
喜,会意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喜”字从甲骨文至楷书,其形体结构基本相同。上部分是“壴”,是“鼓”的象形初文,像鼓的形状。下边部分是“口”,代指人。合起来的意思是:听到鼓声响起,个个开怀大笑。可见古人的高兴,其中原因之一就是由鼓声引起的。“喜”的本义就是“欢喜”“高兴”。
也有人对“喜”的结构作了不同的分析,他们认为“喜”字上部分是鼓的形状,下边部分是放置鼓的基座的代形,以表示有了喜庆事,而擂鼓奏乐庆贺。如喜事、贺喜,报喜等词。结婚是人生的大事,值得庆贺,所以“喜事”又专指婚事。和结婚有关的糖果、酒席、对联就叫喜糖、喜酒、喜联。有了孩子也是喜事,所以怀孕的委婉说法就是“有喜”,怀孕初期恶心、呕吐之类生理反应叫“害喜”。另外还有两个字与喜有关,一个是禧,比如恭贺新禧,福禄寿禧,一个是囍,禧与囍两者都有表示喜事临门、吉庆欢乐的意思。《说文解字》:“从壴从口。凡喜之属皆从喜。”
二、喜的生理和病理
喜在正常情况下为五志之一,是机体情志变化的正常反应,但在病理情况下,喜既可以作为病因导致疾病,又可作为一种由多种原因所引起的独立的疾病,同时也是某些疾病的一个重要症状。喜则气缓,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心情平静、舒畅。心在志为喜,心的生理功能和情志活动的“喜”有关。喜,对外界信息的反应,一般属于良性反应。适当的喜乐,能使血气调和,营卫通利,心情舒畅,有益于心的生理活动。“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素问·举痛论》)。
但过度的喜乐,则可损伤心神。“喜伤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藏神功能过亢,可出现喜笑不休,心藏神功能不及,又易使人悲伤。由于心能统领五志,故五志过极皆能伤心。暴喜无度,则可成为致病因素。“喜怒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暴喜伤阳,暴怒伤阴。”喜为病因,伤气、伤阳、伤心、伤神、伤魄、引起狂病;喜为疾病,与心、神、心经、心包经相关。对于喜证的治疗,《内经》直接提出有情志疗法和针灸疗法。并对脏腑病机方面的辨证治疗提出了指导原则,其着重点在于通过治疗,使机体脏腑功能恢复平衡,五志安和,七情调适,则喜笑病证自可得以痊愈。
总之,人之喜,其生理基础在于心阳心气,心阳充足,则气和志达而为喜(正喜);心阳虚衰则郁郁寡欢,更偶有狂喜而致昏者,如范进中举狂喜昏厥。笑是一种有益于人体的活动,有意想不到的宽解效果。中医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喜的良性作用,对现代社会人们的养生保健实践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许建阳
于朗麓学斋
2023.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