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淫之火邪  ——中医说文解字之三十

许建阳医生 发布于2023-09-01 09:36 阅读量1237

本文由许建阳原创

六淫之火邪

——中医说文解字之三十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唐)  

燧人取火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之一。传说在一万多年前,燧人氏在燧明国(今河南商丘一带)发明了钻木取火,教人熟食,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让人们享受到光明,让人们无须生活在黑暗中,他的事迹是对人类最初征服火的一曲颂歌。人征服了火,火磨炼了人,人成了星际间的万物之灵,开启了华夏文明的起源。

《袁珂神话》:“遂明国不识四时昼夜,有火树名遂木,屈盘万顷。后世有圣人,游日月之外,至于其国,息此树下。有鸟若鸹,啄树则灿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其意是:传说中的遂明国,当时人们不知道春夏秋冬和白日昼夜。其国中有棵名叫遂木的火树,屈盘起来万顷之大。后来,有一个圣人,游历到了日月所照以外的远方,来到此国,在棵下休息。看见象鸮样的鸟,用嘴啄木,每啄一下,就有灿然的火光发出。圣人感悟到了“钻木生火”的道理,所以就试用小树枝来钻火,果然钻出火来,后人就称他为燧人。

一、火字源流及演变

火,象形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指物体燃烧时产生的光焰,后引申为产生光焰的爆炸或射击、怒气。火的甲骨文字形像物体燃烧时光、焰迸射之形。金文火字由火苗的象形加两点构成,两点表示火苗中有东西向两旁散发,整个字是向四周发光发热的东西的示意图,由此产生火的含义。战国文字将火形拆成了四笔,但还保留了一点光、焰上冒的样子;其后的小篆与战国文字一脉相承,楷书写作火,一直沿用至今。

火,甲骨文字形与“山”相似,像地面上的三(多)股腾腾热焰。造字本义:物体燃烧时产生的光焰。有的甲骨文简化了两侧的焰苗,并将主焰写成“人”形,字形与篆文的“山”相似。金文在甲骨文的基础上省去地面,将甲骨文连在一起的三股焰苗分离,将主焰两边的焰苗简化成撇和捺,至此,“火”的字形与“山”的字形才明显区别开来。篆文承续金文字形。“火”也常用来做汉字偏旁,在上下结构的汉字中作偏旁时,“火”被写成“灬”。《说文解字》:“火,毁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凡火之属皆从火。”中医学上的燥热之气、热烈的、红色的等含义。

二、火邪的致病特征

中医认为火邪,凡具有炎热向上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火邪。火邪的致病特点:1、火热为阳邪,燔灼向上,易耗气伤津;2、火性炎上。火热之邪具有燔灼向上的特点,易侵袭人体上部;3、火热易伤风动血。“生风”有“肝风内动”、“热极生风”。其生风的机理有二:一是热邪耗伤津液,使筋脉失养,而出现手足颤动;二是热盛易助阳,使肝阳升动不止,阳气升动无制则化风。“动血”是指热邪为病,易引起各种出血的病症,如吐血、便血、皮肤发斑等。其机理也有两点:一是热邪使血行加快,迫使血液妄行横溢,容易导致出血;二是热邪可灼伤血络,使血出脉外。4、火热易扰心神,邪热炽盛,心神被扰,以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甚或谵语,发热口渴,面赤,舌红苔黄,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5、火邪易致疮痈,火邪入于血分,结聚于局部,燔灼腐肉,易发为痈肿疮疡,以局部红肿热痛为临床特征。

总之,中医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上火似乎都要用寒凉的食物和药物等疗法去治疗,其实没有那么简单。中医治疗火邪讲究定性、定位、给出路。上火的患者应到正规医院就诊,请医生辨证诊断后论治为宜。

许建阳

于学苑1098

2023.9.1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