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淫之湿邪
——中医说文解字之二十九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王维(唐)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诗人、画家。王维不仅参禅悟理,学庄信道,还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年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山水诗无论从题材内容还是诗歌的艺术风采上,都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其中更是留下了无数的千古佳作。《山中》便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这首诗中,王维用触觉上的干湿来感知视觉上的翠色,写出了浓翠的山色给人带来的诗意感受,至臻至善,美妙至极。这首诗前三句虽有妙处,但终归没有亮点,读之让人提不起兴趣,及至最后一句“空翠湿人衣”横空出世,尤其是一个“湿”字夺目而出,如明星耀世,整首诗便跟着活了起来。一个“湿”字,如神来之笔,将人的视觉、触觉、感觉全部调动起来,并融汇在一起,给人一种如梦似幻的感觉,读至此处,一种心灵上的快感油然而生,仿佛心灵也跟着湿润起来了。该诗全因这一个“湿”字,而能成千古绝唱。
一、湿字源流和意义
湿(濕、溼)字,该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本义为潮湿的。表示所含水分多的“湿”本作“溼”,由潮湿又引申为沾湿。《说文》另有“湿”字,读tà,该字始见于战国文字,是古水名。古籍中多用来代替“溼”。如《易·乾》:“水流湿,火就燥。”《说文解字》将“溼”与“湿”分列为两个字头,二字含义各不相同,但是它们也有相通的地方。从汉隶以来,经籍多有以“湿”为“溼”者,现代整理汉字时将“溼”作为异体字并入了“湿”。“溼”,甲骨文左部是水,右部为绝的古文,像丝的绝断;或又从止,所会之意不明。商承祚谓:“象足履湿。”金文改从土,与甲骨文稍异。石鼓文亦从土,而讹上部为二系相联形,遂为小篆所本。《说文解字》:“溼,幽溼也。”所谓“幽溼”,也就是渗湿的意思。由此就可以引申为“潮湿”。由“潮湿”可以引申为“沾水”。从字形上看,“湿”右部的“㬎”稍加变形就成为“漯”字。之后“湿”“溼”二字通用无别,用作干湿之义统作“湿”。
湿的本义是地势低下幽暗而湿,引申为沾湿,湿润。地势较低的地方比较湿,地势低湿之地不宜居。因为住在地势低湿的地方容易得病。
二、湿邪的致病特点
中医认为“湿”为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之一,湿性重浊,其性粘滞,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其病缠绵难愈,湿被认为“万恶之源”。中医一般把湿分为外湿和内湿。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居住潮湿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引起,即外感湿邪。内湿是指湿从体内生发,多由脾失健运、肺失宣降、肾失温煦,导致水湿停聚引起,即所谓“脾虚生湿,水湿内停”。
湿邪,凡具有重着粘滞等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湿邪的致病特点:1、湿邪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2、湿性重着。湿邪具有重着的特点,是指湿邪致病易使人体产生重着、沉重的特点。3、湿性粘滞。其中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指症状上的粘滞,如湿滞大肠,大便粘腻不爽。其二,指病程的缠绵性。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致病易伤人体下部。
总之,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具有运化水谷和水液两个方面功能。对于平素脾胃虚弱的人更易湿邪困于体内,湿气重势必导致脾胃负担加重,出现脾失健运、运化失职、水谷不化等情况。脾为痰湿生成之源,“要想祛湿,首先健脾”,因此,健脾养胃是祛湿的关键之一。
许建阳
于学苑1098
2023.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