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淫之暑邪  ——中医说文解字之二十八

许建阳医生 发布于2023-07-31 16:51 阅读量906

本文由许建阳原创

六淫之暑邪

——中医说文解字之二十八

清风无力屠得热,

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

天岂不惜河汉干?

王令(宋) 

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是大暑,大暑,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中医认为凡夏至之后,立秋以前,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

一、暑字的源流意义

暑,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从日、者声。在六书中属于形声。本义:热。如:暑天、暑热、暑假、酷暑。小篆的暑字为上下结构,由“日+者”两元件构成。“日”是个象形字。像天上高悬的太阳,一横或一点表示太阳的光辉。“者”字,者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者的甲骨文,好像木柴着火,火星四溅,犹如在炊煮,即表示生火煮食或者围火言谈的意思。因此,“者”是“煮”和“诸”的本字。因此,暑,为“日+者”,即顶着烈日在饮煮,其酷烈之义甚明。日月运行之日者如水煮物是暑范式。

日月运行,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酷暑严寒,自然界轮回之规律。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挥笔感叹酷暑之烦。东汉繁钦写的《暑赋》,专题谈夏暑之酷烈。《暑赋》云:“林钟纪度,祝融司节。大火飘光,炎气酷烈。沉阳腾射,滞暑散越。区寓郁烟,物焦人渴。煌煌野火,喷薄中原。翕翕盛热,蒸我层轩。温风淟涊,动静增烦……”读许慎《说文解字》中的“暑”字,也能读到《暑赋》中的情形,而且从造字过程中可体味古人对暑之表达。《说文解字》:“暑,热也。从日、者声。”。《释名》:“暑,煮也;热如煮物也”。

二、暑邪的致病特点

凡夏季具有炎热向上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暑邪是火热之邪的一部分,是在夏季常出现的致病邪气。暑乃夏季的主气。暑为火热之气所化,暑气太过,伤人致病,则为暑邪。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夏至以后,立秋之前。《素问》:“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邪致病根据轻重分为两种:一为伤暑,二为中暑。中暑病情为重。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盛夏火热之气所化,火热属阳,故暑邪为阳邪。暑邪伤人多表现为一系列阳热症状等。2、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升,即升发、向上。暑为阳邪,其性升发,故易上扰心神,或侵犯头目。“散”,指暑邪侵犯人体,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出过多,不仅伤津,而且耗气。3、暑多挟湿:暑季气候炎热,且常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水气弥漫,故暑邪致病,多挟湿邪为患。

总之,暑邪是一种火热的邪气,它炙热开泄,耗气伤津,日常生活中,许多食物具有清热解暑的佳品。比如西瓜,甘寒多汁,清甜可口,再如酸梅汤中的乌梅,它的解暑作用主要体现在既可以酸甘化阴,补充耗伤的津液,又可以酸敛收涩,避免津液的进一步流失,还可以开胃,解决湿滞脾胃的食欲不振。另外,烈日炎炎,暑热逼人,尽量减少大太阳下户外活动。

许建阳

于学苑1098

2023.7.31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