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淫之风邪
——中医说文解字之二十六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宋)
宋玉的《风赋》名列“古代八大名赋”。许多典故出自其诗文之中。如,“风起于青蘋之末”、“空穴来风”以及“下里巴人”、“阳春白雪”和“曲高和寡”等,这些典故皆他而来。宋玉战国著名辞赋家、诗人,楚国鄢人,宋国公族后裔,宋玉与唐勒,景差齐名,传世作品有《风赋》、《九辩》等。其实,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它“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苏轼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宋玉在《风赋》里,却机敏设喻,是把社会内容融入大自然之中,说风也有雌雄之分,并逼真地描绘了大王的雄风,与庶人的雌风是截然不同的,从而反映了帝王与庶人生活存在着天壤之别。《风赋》构思精巧,设喻贴切,对比铺陈,夸张渲染,绘声绘色,形象生动,自古以来,一直脍炙人口,让人百读不厌。
一、风字的源流及意义
风(風),形声字。最早见于甲骨文。风,本义是一种因气压分布不均匀而产生的空气流动的现象。《说文解字》以为形声字。从虫,凡声。“风动虫生”故字从“虫”。风(風)的演变过程比较复杂,甲骨文是用“凤(鳯)”(传说中形似孔雀的大鹏鸟)代替“风(風)”,也有的甲骨文直接写作“凡”(即“鳳”的省略,大鹏)。后来,古人逐渐用“凡”和“云(气)”组成“风(風)”,表示大鹏飞翔所依赖的空中气流。后来,有的篆文误将“云(气)”写成“虫”。《说文解字》:“风,八风也。”指各个方向来的风。风无形无影,时大时小,微风充满诗意,大风也充满灾难。引申为像风那样快,如风行。风有流行的特点,又引申为风俗、风气,如蔚然成风、移风易俗。又引申为风景、风光。又指民歌,如采风。又引申为外在的姿态,如作风、文风,再引申为风声、消息等。作动词,指借风力吹干吹净,虚化引申为教育、感化。中医学指某些病因和疾病,风还特指中医学中的病因“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一。
二、六淫风邪的属性
“六淫”之名。首见于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夫六淫者,寒暑燥湿风热是也。”又说:“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六淫的“淫”有太过和浸淫之意。“六淫”亦可理解为六气太过,或令人致病的六气。所谓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阴阳相移,寒暑更作,气候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度。如果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使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的时候,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于是,六气由对人体无害而转化为对人体有害,成为致病的因素。
风邪,凡具有其性开泄、善动不居的特点的外邪即为风邪。风邪侵犯人体多从皮毛而入,是六淫中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常为寒湿燥火(热)等邪的先导,故为“六淫之首”。《素问》:“风者,百病之始也。”其致病特点: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轻扬、向上、向外、升散,风邪侵犯机体可致机体腠理疏泄开张,表现为汗出恶风之症;从病位而言,风邪多侵犯人体的上部、肌表、肺、腰背等阳位。2、风性善行数变。风邪具有行无定处、病位游移的特点。善行,是指风邪致病病位游移不定,易导致四肢关节疼痛,即为“行痹”。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如风疹具有瘙痒时作,疹块发无定处,此起彼伏,时隐时现等特征。3、风性主动。即风邪具有善动不居的特点。风邪入侵,常表现为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等。4、风为百病之长。其一,风邪最易兼他邪合而伤人。其二,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总之,风病包括两种。外感风邪侵入人体导致的病症,此类病症多发于春天,但其他季节也可发生。另外肝风内动导致的疾病,肝风内动主要包括血虚、热极生风,肝阳化风等种类。
许建阳
于学苑1098
2023.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