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浆玉液味和调——白术
金浆玉液味和调,白术于潜产最饶。
逐水消痰脾不泻,和中补气腹无枵。
黄芩共剂胎能养,枳实同丸痞亦消。
桃李青鱼俱禁忌,炒将褐色勿令焦。
——赵瑾叔(清)
东晋葛洪先师的《神仙传》记载:“泰山老父者,莫知姓字。汉武帝东巡狩,见老翁锄于道旁,头上白光高数尺。怪而问之。老人状如五十许人,面有童子之色,肌肤光华,不与俗同。帝问有何道术。对曰:臣年八十五时,衰老垂死,头白齿落。遇有道者,教臣绝谷,但服术饮水。......臣行之,转老为少,黑发更生,齿落复出,日行三百里。臣今一百八十岁矣。帝受其方,赐玉帛。”意思是汉武帝巡狩东方,遇见一位泰山老父在道边做农活,见其头上放出高达数尺白色光环。状如50多岁,面如童子,肌肤光华润泽。汉武帝好奇地询问老汉,回答说:我85岁时,发白齿落,有一个道者教我辟谷的方法,只吃白术和饮水。没有多少日子我就返老还童,长出乌黑的头发,生出了新的牙齿,能日行三百里路。如今我已经180岁了。汉武帝接受了长生秘方,并赐给他许多玉锦等东西。
白术是菊科苍术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于术、冬术、浙术、种术。分布中国大部分省等地,但在江西、湖南、浙江、四川有野生,野生多生长于山坡草地及山坡林下。冬季下部叶枯黄、上部叶变脆时采挖,除去泥沙,烘干或晒干,再除去须根。日本的白术是十八世纪由中国引入作生药栽培的。白术最早不分白术苍术,统称为“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张仲景《伤寒论》中始见“白术”之称,白术性喜凉爽,温和气候,耐寒力较强,对土壤要求较低。炮制入药自唐宋始,世代相传,沿用至今。白术归脾、胃经,其性味苦、甘,温。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之功效。主治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土白术健脾,和胃,安胎。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胎动不安。阴虚燥渴,气滞胀闷者忌服。复方有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白术附子汤、枳术汤(《金匮要略》);痛泻要方(《景岳全书》);苓桂术甘汤(《伤寒论》)
白术的各家论述:《汤液本草》:白术治皮间风,止汗消痞,补胃和中,利腰脐间血,通水道,上而皮毛,中而心胃,下而腰脐,在气主气,在血主血;《本草经疏》:术,其气芳烈,其味甘浓,其性纯阳,为除风痹之上药,安脾胃之神品;《本草汇言》:白术,乃扶植脾胃,散湿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药也;《本草崇原》: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医学衷中参西录》:白术,性温而燥,气不香窜,味苦微甘微辛,善健脾胃,消痰水,止泄泻,治脾虚作胀,脾湿作渴,脾弱四肢运动无力,甚或作疼。现代药理作用表明:白术具有利尿、降血糖、强壮、抗凝血、抗肿瘤、促进造血功能、促进蛋白质合成等作用。
白术也是历代文人雅士常咏的药用植物,如宋代梅尧臣的《采白术》:“吴山雾露清,群草多秀发。白术结灵根,持锄采秋月。归来濯寒涧,香气流不歇。夜火煮石泉,朝烟遍岩窟。千岁扶玉颜,终年固玄发。曾非首阳人,敢慕食薇蕨。”
许建阳
于学苑1098
2023.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