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岭南名医速揽续

许建阳医生 发布于2023-06-03 16:53 阅读量1383

本文由许建阳原创

古代岭南名医速揽续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宋·苏轼  

秦统一全国后,中原的中医药文化开始传入岭南。从魏晋到南北朝,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翻山越岭跨过五岭山脉,来到当时人烟稀少的岭南。人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农业和科技,岭南得到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开发。中医药文化从中原传入岭南后,很快在这里生根发芽,并逐步形成了独具岭南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和中医药流派,涌现出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中医名家,为岭南中医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留下一段段流芳百世的传奇。前文记述了古代岭南十大名医,今再续未记述古代十大岭南名医。

1、潘茂名——岭南仁医道教的先驱

潘茂名(290—373),享年83岁。粤西地区俗称“潘仙”,一个被后世仙化的著名人物。今属广东茂名高州市根子镇人。潘茂名拜谒求教于茅山道士张玄宾。成归来后,穿越岭南,经高郡主山,便选择在此隐居修炼。潘茂名炼成“大还丹”“小还丹”等,悬壶济世、炼丹制药、驱瘟除瘴、救治百姓、普济众生,贯穿他80多年的传奇生涯。因其人格魅力及精湛医术、道教文化影响后世,成为粤西传奇人物。潘茂名晚期也受到儒家和佛家的思想影响,相传存下《签语一百条》,内容大体分为三类:一是以“无为自化,清静自正”;二是笃信阴阳五行,宣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心为和”的观点;三是宣扬“以民为本”“济世救民”的思想。

隋开皇十八年(598)设立茂名县,是以潘茂名之名命县名,用以纪念潘茂名对粤西人民之恩德。如今的茂名市名字也因之而来。在中国历史上,以姓设州、以名设县,潘茂名是唯一的一位,足可见其医病救灾的显著功绩。

2、鲍姑——医学史第一位女灸学家

鲍姑(约公元309-363年),名潜光,陈留郡(今开封陈留)人。其父亲鲍靓,字太玄,曾任南海太守。中国古代四大女名医之一。精通灸法,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学家。鲍靓在越秀山南麓建越岗院(即今三元宫),供鲍姑居住修炼。与葛洪结为夫妻后,共同研究医学和炼丹术,一起炼丹制药,并到广州一带采集丹砂等20余种药物,作为原料。鲍姑一生行医、采药,医德高尚,擅长灸法,尤精通艾灸法,善于医治赘瘤与赘疣等病症,为百姓解除病痛,被尊称为“女仙”、“鲍仙姑”。鲍姑的灸法经验主要记载在葛洪的《肘后要急方》内。该书有针灸医方109条,其中灸方竟占90余条,并对灸法的作用、效果、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都有较全面的论述。

鲍姑死后,岭南人民为了纪念她对医学事业的重大贡献,在广州越秀山下三元宫内修建了鲍姑祠,以志纪念。

3、嵇含——西晋文学家植物学家

嵇含(263—306年),字君道,自号亳丘子,谯郡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人。西晋时期大臣、文学家、植物学家,徐州刺史嵇喜之孙,太子舍人嵇蕃之子,“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侄孙。著有《南方草木状》一书,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植物志。《南方草木状》这部书,纲目分明,条分缕析。它在形式上分条叙述,但内容各异,互不牵连,所以可以独立成篇。作者按照事物本身的条理性和人们的认识规律,有层次地把叙述和议论交替进行,不仅使读者对此树的形态,用途有所了解,也领会到其中包含的哲理。这部著作问世后,客观上推动了当时笔记文学的发展。

《南方草木状》是世界上最早的区系植物志,比西方植物学专著要早一千多年。因此,我们说嵇含是世界上可考的第一位植物学家,是当之无愧的。

4、吴简杨介——中国古代解剖开创者

吴简,宋朝医学家,一作灵简,履贯欠详。尝于庆历间(1041-1048年)任宜州推官。杨介,字吉老,生卒年不详,泗州(江苏盱眙)人。出身于世医家庭,曾为太医生。

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广西欧希范等600多人叛军,其中56具尸体被当作标本进行了解剖研究,宜州推官吴简还令画工绘图,并作了记录。这就是吴简的《欧希范五脏图》的由来。书中对五脏六腑的位置、解剖形态,作了较详细的描述,与正常人体解剖基本相符合。原图早已散佚、全貌已不得而知,但从后世僧幻云《史记标注》所引杨介的追述中,还可以了解梗概。崇宁年间(1002~1063)泗州处决犯人,郡守李夷行遣医生及画工解剖胸腹,察验脏腑,并一一绘制成图。杨介取此图参校古书,又取烟萝子所画,整理订正益以十二经图,撰成《存真环中图》(又名《存真图》)一卷,可借已佚。宋代学者很重视对人体解剖构造和生理的研究。

5、刘禹锡——医方传世的一代诗豪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唐代杰出的诗人、政治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人们多偏重其官职与文学成就,而他精通医术的一面却鲜少为人所知。

事实上,刘禹锡不仅在诗文方面有高深的造诣,他对中医药学也颇有研究,具有较深的医学功底。而他对医学的贡献,主要在于他谪宦连州(今广东省连州市)刺史时完成的方药专著——《传信方》所收方药大都符合验、便、廉的原则,所载方剂,涉及内外妇儿等多方面,《传信方》无论是在药方的收录上,还是在医疗实效上,皆体现出了刘禹锡编撰此书的医者仁心思想。为连州人民带来了先进的医学知识,亦对岭南中医药文化的弘扬贡献良多。

6、韩愈——治病治天下道理相通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称“郡望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中国唐朝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为潮州刺史。韩愈《医说》是把治病和在治天下联系在一起,两者道理相通。

“善医者,不视人之瘠肥,察其脉之病否而已矣;善计天下者,不视天下之安危,察其纪纲之理乱而已矣。天下者,人也;安危者,肥瘠也;纪纲者,脉也。脉不病,虽瘠不害;脉病而肥者,死矣。通于此说者,其知所以为天下乎!夏、殷、周之衰也,诸侯作而战伐日行矣。传数十王而天下不倾者,纪纲存焉耳。秦之王天下也,无分势于诸侯,聚兵而焚之,传二世而天下倾者,纪纲亡焉耳。是故四支虽无故,不足恃也,脉而已矣;四海虽无事,不足矜也,纪纲而已矣。忧其所可恃,惧其所可矜,善医善计者,谓之天扶与之。《易》曰:“视履考祥。”善医善计者为之。”

7、王纶——本草集要和明医杂著

王纶(15-16世纪)。字汝言,号节斋,慈溪(今属浙江)人。于弘治间(1488-1505年)事任礼部郎中,后迁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政绩颇著,流寓岭南。平时因父病曾留心医药,常于公余兼为民疗疾,活人颇众。又复勤于著述,曾著《本草集要》八卷、《名医杂著》六卷等,刊行于世,其中《明医杂著》为世人所重视,另有《医论问答》、《节斋医论》等。

《明医杂著》,综合性医书。王氏学宗丹溪,把朱、李(东垣)的学术经验融合起来,参以本人心得体会和临证经验而成是书。全书以论述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妇人、小儿疾病。证治方剂俱备,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是一部很好的临床参考书。

8、苏轼——诗词文书画医药养膳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被贬岭南辗转流放期间,有意识地搜罗当地的方药,经过亲身用药实践证明其有效后收录成集,整理成为《苏学士方》,后并入北宋科学家沈括编著的《内翰良方》,合编而成《苏沈良方》。他在医学发展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

9、柳宗元——讽刺辛辣笔锋犀利医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郡(今山西省运城市)人,因官终柳州刺史,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被推为“游记之祖”。

柳宗元贬官岭南,处境艰难,疾病缠身又缺医少药,仍自强自立,亲研医理,亲莳中药,咏以诗赋;他病历验方后,还能设身处地,推己及人,以文人之担当,士者之怜悯,传下《救死三方》,被后世诸多医书引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岭南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后世的医疗实践有着莫大启示。

10、屈大均——著述讲学文献掌故医

屈大均(1630-1696),初名邵龙,又名邵隆,号非池,字骚余,又字翁山、介子,号莱圃,广州府番禺县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屈大均(1683)由南京携家眷归番禺,终不复出,著述讲学,移志于对广东文献、文物、掌故的收集和编纂。

屈大均遍读广东地方志方面的古籍,对书中所记之事,不但“考方舆,披志乘”,而且还“验之以身经,征之以目睹”。遇到实在弄不懂的内容,比如医学、草木学等专业知识,他备好干粮,出乡拜访名家。虚心请教,详细记录对方所言,回到乡里再进行试验,最后将结果记录下来,写进书稿。屈大均为言志,弃传统的“岭南”称谓而不用,采用“广东”作书名,著有《广东文集》《广东文选》《广东新语》等作品。其中,《广东新语》一书为屈大均的传世之作。

总之,中医药文化从中原传入岭南后,很快在这里生根发芽,并逐步形成了独具岭南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和中医药流派,涌现出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中医名家。自古以来,名医所以成为名医,或者源于医术高超,或者源于医德高尚,如果两高兼有,那就足以名垂史册了。

许建阳

于朗麓学斋

2023.6.3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