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有一般风味在 从来附子出西川
吴蜀归来兴寄遐,天将清气与贫家。
双双蝶舞宜男草,个个蜂衔附子花。
苏泂(宋)
附子是四川江油地区的道地药材,质量优良故而誉满全球,蜀地人们深知其精妙之处,不少传说故事构成了附子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成就了附子的药材文化。江油的乾元山是道家文化盛行的圣域得道福地,在寒冷的冬季,道观成了人们躲避风寒的避难所。道观中一位善良的老道士,在炼丹的时候加入了一种药材,炼出来的丹丸服用后体力更为强健,在寒冬里可以增强阳气御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老道士年岁已高。将毕生所掌握的医术交给了这个小道士,师徒二人合力,帮助了无数百姓。古代医术大多是父子相传,人们便称这味子根附着在主根周围的药材称为“父子药”,随着人们口口相传,“父子”也演变成了“附子”。而在国外,附子花还是巨蟹座女生的星座之花,代表着关怀与温柔的意义。
一、附子性味归经
附子为临床上常用药物之一。它作为药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早在周代就已经用来治病,并指出附子是一种毒性植物药。到了《神农本草经》记载了附子的性能效用,并列为下品。附子,别名附片、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本品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归心、肾、脾经。性味具辛甘大热,有毒。功能主治: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萎,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孕妇禁用。不宜与半夏、瓜蒌、天花粉、贝母、白蔹、白及同用。
各家论述,张元素:“附子以白术为佐,乃除寒湿之圣药,湿药少加之引经。”“益火之原,以消阴翳,则便溺有节,乌、附是也。”;虞抟:“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冷湿。”;《本草汇言》:“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原,则浮游之火自熄矣。凡属阳虚阴极之侯,肺肾无热证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
二、火神扶阳学派
郑钦安(1804—1901),名寿全,四川邛莱人,师从名医刘沅悬壶于成都。郑钦安“识用精微过其师”。其治疗先以阴阳辨证,只要是阴证,无论何病,概投以附子、干姜之类。效如桴鼓之应。郑钦安因临证善用姜、桂、附等大辛大热之药,量大而准,治愈不少群医束手之大症、重症,时人颂为“郑火神”,又称“姜附先生”,誉及云、贵、川数省,声名冠于一时。云南省吴佩衡、上海祝味菊,人送雅号“吴附子”、“祝附子”。吴附子不仅擅用附子,而且惊世骇俗,吴佩衡教授子吴生元、孙吴荣祖教授,一门三代,薪火相传。
附子不仅药用之功神奇,而食用者在四川及陕西等地也不少。江油至今街上还设店卖附子,用以馈赠亲友。云南有专吃附子、吃草乌的习惯,云南某些餐馆里都卖草乌汤,吃了防风湿,防寒病。郑钦安的亲传弟子卢铸之及其家族,就有一个吃附子的习惯。
三、用附子须辨证
近代著名医家恽铁憔曾说过:“附子为最有用亦最难用的药物”。“无药无毒”,“药以治病,因毒为能”(张景岳)。“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内经》)王冰注曰:“辟邪安正,唯毒乃能,以其能然,故通谓之毒药也。”可知药之本性在毒,无毒则不成药。因此,是否善于运用包括附子在内的毒药、峻药,是衡量一个医家水平的重要标准。附子为“百药之长”,祝味菊:“附子是心脏之毒药,又是心脏之圣药。变更附子的毒性,发挥附子的特长,医之能事毕矣。”李可先生则称小量无效,“几钱几分虽然可以治好一些小病,但是治不了大病,在重危急症领域起不了多少作用。”药味要紧,分量更要紧。一般而论,平常之症可用轻剂,无须重剂,否则药重病轻,诛罚无过,可能偾事;但当大病重症之际,则非寻常药剂所敌,需要重剂方能奏效,否则药轻病重,可能误事,而这需要胆识。
附子现代药理研究,其具有强心;抗心肌缺血;抗休克;抑制凝血功能和抗血栓形成;抗炎;镇痛;局部麻醉;增强体液免疫;兴奋肠管自发性收缩,抑制胃排空;平喘、松弛气管和对抗平滑肌痉挛等作用。最后强调一下,广用附子、重用附子不要偏执,不要走极端。
四川江油栽种附子,始于宋代以前,历史悠久,得天独厚。由于因土壤气候适宜种植,又有传统栽培技术和独特的加工工艺,所以江油特产的盐附子和附片可谓是道地药材。江油附子市街的附片局,石牌面上有一副对联写得好:“裕国通商,回阳返本”。附子主产于四川江油市(中坝),这里生产和加工附子,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资源丰富,质量优良,疗佳效高,驰名中外,医药界有“中坝附子有起死回生之功”之美誉。
许建阳
于学苑1098
2023.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