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之松下有茯苓

许建阳医生 发布于2023-05-21 10:30 阅读量1017

本文由许建阳原创

千年之松下有茯苓

草堂归意背烟萝,黄绶垂腰不奈何。

因汝华阳求药物,碧松根下茯苓多。

                              李商隐(唐) 

《柳宗元集》中记叙了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和茯苓之间的逸闻趣事。当时柳宗元生病,腹脘胀闷、心慌,大夫诊后推荐食用茯苓治疗。自行购买茯苓煮食,几日之后病情并未好转,反而加重。柳宗元便向医生抱怨,医生查看发现原来根本不是茯苓,而是山芋。柳宗元气愤不过,专门写了一篇《辨茯苓文并序》,讲了生病、看病、买药以及被骗的经过,提醒人们“药物多伪,知之者甚”,如果“误而为饵,命或殆而”,主要目的还是在于“以悟来者”,即提醒更多的病人买药时要加以鉴别。

一、茯苓的古代记载

茯苓始载于《神农本草经》,称“茯菟",列为上品,陶弘景著作中有栽培茯苓的记载。《图经本草》载有西京茯苓和茺州茯苓的附图。李时珍曰:“茯苓,史记龟策传作伏灵。蓝松之神灵之气伏结而成,故谓之伏灵,伙神也。”历代本草所载,均指本种而言。《图经本草》及《本草纲目》的图也系本种。

茯苓别名茯苓块、赤茯苓、白茯苓、不死面、松薯和松苓等。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深入地下20~30厘米。多分布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湖北和安徽等地。以云南所产品质较佳,安徽、湖北产量较大。

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皮”及“茯苓块”。归心肺脾肾经。甘淡平性味。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之功效。主治多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各家论述:陶弘景:“茯苓,白色者补,赤色者利。”《本草衍义》:“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用药心法》:“茯苓,淡能利窍,甘以助阳,除湿之圣药也。味甘平补阳,益脾逐水,生津导气。”《汤液本草》:“茯苓,伐肾邪,小便多能止之,小便涩能利之,与车前子相似,虽利小便而不走气。酒浸与光明朱砂同用,能秘真。”

二、茯苓的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菌核含β-茯苓聚糖约占干重93%和三萜类化合物乙酰茯苓酸、茯苓酸、3β-羟基羊毛甾三烯酸。此外,尚含树胶、甲壳质、蛋白质、脂肪、甾醇、卵磷脂、葡萄糖、腺嘌呤、组氨酸、胆碱、β-茯苓聚糖分解酶、脂肪酶、蛋白酶等。其药理有如下作用:

利尿作用。茯苓煎剂对切除肾上腺大鼠单用或与脱氧皮质酮合用能促进钠排泄。实验表现明显的利尿作用;2、抗菌作用。茯苓的100%煎剂用平板打洞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3、对消化系统的影响。茯苓对家兔离体肠管有直接松弛作用,对大鼠幽门结扎所形成的溃疡有预防效果,并能降低胃酸;4、抗肿瘤作用。茯苓多糖体在动物试验中呈现了强烈的抗肿瘤作用。茯苓具有抗胸腺萎缩及抗脾脏增大和抑制肿瘤生长的功能;5、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增加巨噬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羟甲基茯苓多糖能明显增强小鼠脾抗体分泌细胞数以及特异的抗原结合细胞数,增加酸性非特异酯酶阳性淋巴细胞数,增强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性;6、对血液系统的影响。茯苓能够使得白细胞减少加速回升,能使离体健康人红细胞上升约25%,并能有效地延缓温育过程中血细胞的耗竭;7、其他作用。茯苓能降低血糖,酊剂、浸剂能抑制蟾蜍离体心脏,乙醚或乙醇提取物则能使心收缩加强。对洋地黄引起的鸽呕吐无镇吐作用。

贾岛《赠牛山人》:“二十年中饵茯苓,致书半是老君经。东都旧住商人宅,南国新修道士亭。凿石养峰休买蜜,坐山秤药不争星。古来隐者多能卜,欲就先生问丙丁。”茯苓有“四时神药”的美誉。同时,茯苓也是一种药食同源的传统中药,茯苓饼、茯苓点心、云片白雪糕和八珍茯苓糕等各种产品广受好评。

许建阳

于朗麓学斋

2023.5.21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