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说文解字中医系列之二十一
澄江如练,远山横翠,一段风烟如画。
层楼杰阁倚晴空,疑便是、支矶石下。
宝奁琼鉴,淡匀轻扫,纤手弄妆初罢。
拟将心事问天公,与牛女、平分今夜。
——向子湮(宋)
肠旺面,是为贵阳所独有的,极负盛名的风味小吃,在百余种传统风味小吃中独占霸鳌头,雄居首位。“肠旺”,“肠”即是猪大肠,俗称肥肠;“旺”则是猪血,贵阳人又叫它“旺子”。肠旺面,就是猪肠、猪血加面条。“长旺(常旺)”,不仅好听更好吃。作为多彩贵州省会爽爽的贵阳,山清水秀、十步一景。小小的一碗肠旺面,汤色鲜红、面条蛋黄、肥肠粉白,葱花嫩绿,豆芽金黄,脆细爽口、食不粘牙;肉哨香脆、肠旺鲜嫩;辣而不猛,油而不腻,汤色醇然;汤鲜味美、回味悠长、满口飘香。一眼望去,肠旺面汤有一种“澄江如练”的错觉,再加上山水黔城,在肠旺面腾腾的雾气中,“远山横翠,一段风烟如画”油然而生。中医经典《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一、大肠传导变化出
大,指事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本义是容量、体积、面积、数量、力量、年龄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的对象,与“小”相对,甲骨文“大”字,都像两臂伸展、双腿跨开、正面站立的人的形象。这个形象突出表示了一个人的四肢,抽象表示活动能力强的人,由此产生大人的含义。《说文解字》:“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肠,为形声字,始见于战国文字,左「肉」右「昜」。篆文从肉、昜声。从「肉」表示与人或动物有关;「昜」表示音读。肠是人或动物内脏之一,呈长管形,主管消化和吸收养分,分“大肠”、“小肠”等部。《说文解字》:“肠,大小肠也。从肉(月)作边旁,昜声。”
传,形声字。始见于甲骨文。由“人”、“专”二字构成。从人,示人所使用之器物。从专,声符,注明音读。本义为传递、传送。引申指传授,留传之意。《说文》:“传,遽也。”导的本字,上面是首表示人;下面是止表示脚;外面是行表示路口。合在一起的意思是,人走到路口时,需要得到引导、引领。《说文》:“导,引也。”
变(變),性质状态或情形和以前不同,更改。《说文解字》:“变,更也。从攴、䜌声”。手持卜以小击是攴之范式。丝言不绝是䜌。变字的演变。原本是上面三根丝,下面一只手;后来中间的丝演变为言,可能意味着要边弹边唱、或者边弹边说。化,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左边是一个面朝左侧立的人,右边是一个头朝下、脚朝上倒着的人,会颠倒变化之意。本义为变化。在上古先民的观念中,这里的一正一倒人形也表示人的一生一死两种状态:生者为正立,死者为倒立之状。人的一生中,由生到死恰恰是最大的变化和改变。出,会意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为从里面到外面,又可引申为离开,发出,拿出、交纳,支出,出产、生产,出现,显露等义。《说文解字》:“进也。象艸木益滋,上出达也。凡出之属皆从出。”
二、大肠的生理病理
大肠也居腹中。其上口在阑门处紧接小肠,其下端紧接肛门。大肠与肺互为表里,同样是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之一,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饮食物经小肠泌别清浊后所剩下的食物残渣,由大肠接受后,再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由肛门排出体外,如果大肠虚寒,无力吸收水分,则水谷杂下,出现肠鸣、腹痛、泄泻等。反之,大肠实热,消烁水液过度,肠液干枯,肠道失润,传导不利,则会出现大便秘结不通之症。
小肠与脾胃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受纳腐熟水谷与泌别清浊相互配合方面。如果小肠发生病变,不能泌别清浊,进而影响胃中食物之下降和脾的运化转输精微,出现大小便失常症状;同样,脾胃的功能失常,亦会影响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由于心的经脉属心而络小肠,小肠的经脉属小肠而络心,故小肠与心二者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二者在生理上经络相联,病理上亦相互影响,如心有实火,移热于小肠,导致尿少、尿热赤、尿痛等症;反之,小肠有热,循经上炎于心,可见心烦、舌赤、口舌生疮等症。
大肠与脾胃共同成为消化、吸收、排泄系统,关系亦为密切,主要表现在大便的形成与排泄方面。饮食物由胃受纳腐熟后,经过脾的运化和小肠的泌别清浊,在胃气的通降作用下,传入大肠的浊物,经大肠吸收多余的水分和养料后,变为粪便,由肛门排出体外。故大肠的传导作用,是胃的降浊功能的延伸。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如胃有实热,灼伤津液,或脾阴不足,均可使大肠传导不利,大便秘结;若大肠燥结,也可以影响脾胃气机升降,清气不升,胃浊不降,出现呕吐、恶心、嗳气等;若脾虚气陷,不能升举,可致滑泄脱肛等。因此,大肠与脾胃的关系至为密切。
大肠传导功能的正常与否,与肺、肾有直接的关系。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传导功能,是在肺气肃降作用下完成的;而大肠传导功能正常,亦有助于肺气的肃降。如果大肠蕴热,腑气不通,可影响肺气肃降,产生胸满咳喘;若肺失肃降,津液不能下达,可见大便干结;若肺气虚弱,推动无力,可出现气虚便秘;若气虚不摄,清浊不分,则大便溏泄。同时大肠的传导作用,与肾的气化功能有关。如果肾气失于气化,使大便异常,故有“肾主二便之说。”
总之,中医关于“生、化、极、变”的事物发生发展规律是这样论述的“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素问·天元纪大论》),“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素问·六微旨大论》)。“从”、“由”解释为“从……而来”,“由……而来”。物之生从化而来,物之极由变而来,即新事物产生的过程,也就是“变”的过程;而旧事物由小到大发展到盛极的过程,也就是“化”的过程。可见变是渐变 、 量变的意思 ,化是渐变已经完成了,即质变 。
许建阳
于学苑1098
202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