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中称国老——甘草

许建阳医生 发布于2023-04-08 10:35 阅读量3441

本文由许建阳原创

药中称国老——甘草

美草将为杖,孤生马岭危。

难从荷钓史,宁入化龙坡。

去与秦人采,来扶楚客衰。

药中称国老,我懒岂能医。

宋·梅尧臣《赞甘草》

甘草为何称“国老”?话说南北朝孝武帝年间,陶宏景隐居句曲山(茅山) ,研究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孝武帝多次礼聘不出,而朝廷每逢大事都要向他咨询,时称“山中宰相”。一日,孝武帝请陶宏景火速面君,不得有误。原来,孝武帝连日不思饮食,上吐下泻, 众御医会诊无效。孝武帝便想起了陶宏景,他不仅是道教思想家,而且对历算、地理有研究,尤其在医药学方面造诣更为精深。见孝武帝脾胃虚弱,倦怠乏力,肠鸣泄泻。急下处方:“国老(炙)、人参(去芦)、茯苓(去皮)、白术各等份,研为细末。每服2钱,水煎服。”众御医见之,不解“国老”为何物。陶宏景笑道:“国老者,甘草之美称也。甘草调和众药,使之不争,堪称国老矣!”众御医点头叫好。孝武帝经陶宏景诊治,身体日渐康复。“国老”美称就这样沿用至今。

上古时期,将甘草称为“苷”,《说文解字》载:“苷,甘草也。从艸,从甘,会意。甘亦声。”甘草在中国历代本草书籍中均有记载,甘草不仅是良药,还有“众药之王”的美称。甘草始载于《尔雅》一书。药用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味甘,平,无毒。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列为上品。医药家陶弘景所著的《名医别录》称甘草为美草、蜜草、国老,为“众药之王”,能“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唐朝名医甄权指出,甘草能“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种草木毒”。甘草能解百药之毒,国人寓意“解毒”,又因能调和百药,有“调和,调解”寓意。据统计,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所有方子使用频率最多的药物竟然是甘草。因此甘草有“十药九草”的称呼。甘草入药部位是干燥根和根茎,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功效。常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不宜与海藻、京大戟、红大戟、甘遂、芫花同用。

文前梅尧臣《赞甘草》诗词中讲,司马光将一根硕大的甘草作为礼物送给梅尧臣,希望甘草像怪拐杖一样,帮助其补益元气,预防衰老。甘草能补益心气,益气复脉,《伤寒论》用炙甘草治疗心气耗伤之心悸、脉结代。另外,“朝庭数擢贤,旋占凌霄路。自是郁陶人,险难无移处。也知没药疗饥寒,食薄何相误。大幅纸连粘,甘草归田赋。”(陈亚《生查子》)甘草味甘能缓急,善于缓急止痛。《伤寒论》中的芍药甘草汤,用白芍药、炙甘草各四两煎服,可治疗脾虚肝旺的脘腹挛急作痛或阴血不足之四肢挛急作痛。甘草配伍乌贼骨,可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清·梁晋竹《两般秋雨庵随笔》载有咏甘草诗:“历事五朝长乐老,未曾独将汉留侯”。甘草主要是调和诸药发挥协同作用,本身之功常被掩盖;但方剂中之甘草汤、炙甘草汤、甘草泻心汤、甘草干姜汤等亦用甘草为主药,故“未曾独将”之说,亦非确论。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如有不适,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不要自行随意用药,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许建阳

于朗麓耕耘学斋

2023.4.8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