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说文解字中医系列二十
我病在脾胃,一病四十年。
微伤辄暴下,倾注如流泉。
去年医告我,此病犹可痊。
试取姜豆附,三物相和丸。
服之不旬浃,病去如医言。
《记病》苏辙(宋)
《三国演义》对于中国人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中医认为忧思伤脾胃。其中有两个“思伤脾”的小故事。其一,刘备猇亭之战(夷陵之战)败后,日夜思念关、张二弟,茶饭不思,进而出现便溏泄泻症状,最后白帝城托孤;其二,诸葛亮六出祁山,兵屯五丈原,想尽办法找曹魏主力决战,但司马懿一个“拖”字诀,坚决按兵不动。诸葛亮因此思虑过甚,出现食欲不振、胃纳呆滞症状。司马懿听到之后,便知道了诸葛亮的病症所在,正是思虑过度损伤了他的身体,致使“出师未捷身先死”。正如《素问》:“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脾“在志为思”,因此“思伤脾”。正常情况下,并不影响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思虑劳神过度则气乱,可导致气结于中,脾气郁结,气机郁结阻滞,脾的运化功能受损,运化无力,胃的受纳腐熟失职,便会出现胃纳呆滞、脘腹痞塞、便溏泄泻等症状。《内经》:“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一、脾胃仓廪五味源
脾,形声字。始见于篆文,从肉、卑声。从月(肉),表示与动物有关;卑表示音读。本义脾脏。人和脊椎动物的内脏之一,中医称“五脏”之一。《说文》:“脾,土藏也。”胃,象形兼会意字。金文上部像装有食物的胃,外部的圆圈表示胃囊,“米”字部分表示胃中食物;下部是月(肉),会肉质的胃脏之意。隶变后楷书写作“胃”。《说文》:“胃,谷府也。从肉、龱内加四点,象形。”脾胃中医认为:脾胃五行属土,属于中焦,同为“气血生化之源”,共同承担着化生气血的重任,是后天之本。人从出生之后成长需要大量的能量,而这些能量都是要通过饮食而来,但是饮食必须要由脾胃共同工作才能转化为气血能量。
仓,象形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是粮仓,引申泛指储藏物质的建筑物。顶部像苫盖;底部像坎穴,古代一些地区仓储与居住同,常为半地穴式;中部是户形,即出纳之门扇。《说文解字》:“榖藏也。仓黄取而藏之,故谓之仓。”本义是粮仓。廪字的古字写作“㐭”,“㐭”早见于甲骨文,字形像露天堆积的粮垛。后来在㐭上加广加禾成为廪。廪本指粮仓,引申指粮食。《说文解字》:“㐭,谷所振入。”仓廪指贮藏米谷的仓库。中医指喻指脾胃受纳运化之功能、有时单指胃。
五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为金、木、水、火、土等宇宙的构成要素,代表天地间万物构成元素的极限数。关于“五”的字源,“二”是特殊指事字,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甲骨文在两横之间加一横表示“三”,代表天、地、人,万物之源。后来古人在天地“二”之间再加一个“二”,用两个“二”表示“四”。“五”也是特殊指事字,“五”的甲骨文字形用一个叉号寓意天、地万物的交汇,以表示大于“四”的正整数。有的甲骨文在字形“X”(万物交汇)基础上加“二”(天地之间),表示天地间交汇的万物。《说文解字》:“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凡五之属皆从五”。味,形声字。从口,未声。最早见于战国,其本义为滋味、味道,即舌头尝东西得到的感觉。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为中医五行学说的组成部分。在中医学的诊断治疗、遣方用药等方面运用广泛。
二、脾胃的生理病理
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方。脾胃为后天之本,在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和输布的生理过程中起主要作用。中医认为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是后天之本,脾胃在人体属于中焦,上有心肺,下有肝肾,脾胃在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它可以把人体运化吸收的营养物质上奉脾胃,下输肝肾,布散全身,只有这样人才会有源源不断的能量,所以称脾胃是后天之本。脾与胃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在纳与运、升与降、燥与湿几个方面。
1、纳运相得:胃的受纳和腐熟,是为脾之运化奠定基础;脾主运化,消化水谷,转输精微,是为胃继续纳食提供能源。两者密切合作,才能完成消化饮食、输布精微,发挥供养全身之用;
2、升降相因:脾胃居中,为气机上下升降之枢纽。脾的运化功能,不仅包括消化水谷,而且还包括吸收和输布水谷精微。主要是向上输送到心肺,并借助心肺的作用以供养全身。胃主受纳腐熟,以通降为顺。胃将受纳的饮食物初步消化后,向下传送到小肠,并通过大肠使糟粕浊秽排出体外,从而保持肠胃虚实更替的生理状态。
3、燥湿相济:脾为阴脏,以阳气用事,脾阳健则能运化,故性喜温燥而恶阴湿。胃为阳腑,赖阴液滋润,胃阴足则能受纳腐熟,故性柔润而恶燥。燥湿相济,脾胃功能正常,饮食水谷才能消化吸收。胃津充足,才能受纳腐熟水谷,为脾之运化吸收水谷精微提供条件。脾不为湿困,才能健运不息,从而保证胃的受纳和腐熟功能不断地进行。胃润与脾燥的特性是相互为用,相互协调的。
另外,脾胃病常与肺、心、肝、肾有关。如:脾胃病涉及于肺的,由于“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因脾虚生痰上泛于肺,而现咳喘痰多、不思饮食、治以健脾化痰;脾胃病涉及于心的,常见胃不和而卧不安,以和胃安神;脾胃涉及于肝的,土虚招致木克的腹中急痛而脉弦等症,以培土制木;脾胃病涉及于肾的,常见腰冷痛而沉重等症,以培土制水。
总之,脾胃为后天之本,在五脏六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脾胃病影响到其它脏腑,或其它脏腑病影响到脾胃,“脾胃内伤,百病由生。”、“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确为至理名言。
许建阳
于学苑1098
202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