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之桂枝非桂花树枝

许建阳医生 发布于2023-04-02 09:59 阅读量1465

本文由许建阳原创

桂枝汤之桂枝非桂花树枝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米芾(宋)《中秋登楼望月》

桂枝汤是汉代医圣张仲景所创,药仅五味,配伍十分精妙,医圣将此方列为群方之冠,后世有人称之为“万方之祖”,“调理阴阳第一方”等美名,是历代医家效法的准绳。在《伤寒杂病论》中,桂枝在组方中出现的频率近三分之一。临床上常用桂枝汤加减治疗许多常见病及疑难顽症,取得较好疗效。经常被患者问:“这桂枝是桂花树的树枝吗?”这个问题一般老百姓会这样认为。肯定的回答:中药桂枝并不是桂花树的树枝,而是桂树的枝。

桂枝是樟科植物桂树的干燥嫩枝,主产于广东及广西,具特殊芳香,味微甜而带辛辣。桂枝的作用范围很广,可以说,桂枝是中医最难用的药物之一,但也是最有魅力的药物之一。桂枝具有三温三阳:一温通经脉,通阳利水;二温中散寒,助阳解表;三温通胸阳,表实表虚皆宜。因为桂枝是“证”的药,不是病的药。中医用合营通阳、利水下气、行淤补中等术语来概括它的功效。

一、先秦两汉时期

桂枝作为临床常用药物,入药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记载:“牡桂,味辛温,主上气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从该段文字记载可知桂枝具有降气、利关节,补中益气之功。本书将其列为上品,可强身保健,为诸药先聘通使,曰:“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足可见应用广泛之所在。

桂枝二字首见于东汉时期《伤寒杂病论》,在本书中桂枝的使用频次较高,并随配伍的不同,功效亦不相同。桂枝汤是治疗风寒束表营卫不和所致的表虚证,方中桂枝透营达卫、解肌发表、与芍药配伍调和营卫。五苓散中与茯苓配伍,体现了化气行水之功。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三方是治疗风湿痹痛的有效方剂,方中用桂枝温经通络散寒止痛。治疗心悸病证的名方炙甘草汤中,桂枝配生姜、清酒通阳以利血脉,可滋阴而无滞结之患。桂枝茯苓丸是张仲景专为治疗妇人症瘕,腹痛下血所设。方中桂枝辛温行散,温通血脉。桂枝加桂汤是治疗阳虚寒邪上逆致发奔豚之方,方中加重桂枝用量,平冲降逆,为治冲逆的要药。由以上诸方可见通过与不同药物配伍使桂枝的辛、散、温、通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不愧为“为诸药先聘通使”。

二、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时期本草学和方剂学得到迅速发展,桂枝的功效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新的补充。《新修本草》:“桂,味甘、辛,大热,有毒。利肝肺气,心腹寒热,”此时,桂枝的性味在辛的基础上增加了甘味,由温性变成了大热。又云:“虚而多冷加桂心、吴茱萸、附子、乌头”把桂枝归类于吴茱萸附子等大热的药物之类,可见当时桂枝和肉桂是同一药物,治疗应用偏重于性热温补之效。并且提出了服用桂枝的禁忌:“桂心忌生葱、生菜”。

唐以前医药文献的专著《千金要方》中有桂的方剂中,大多用的桂字,当时桂枝、桂心、肉桂为同一药物的不同名称。孙思邈在治“内热”时大量应用桂枝,突破了张仲景“有表证”的应用范畴,如“葛根龙胆汤”,用来治疗“伤寒三、四日不瘥,身体烦毒而热”。《诸风》》篇中,桂枝用于中风偏瘫的方剂中,通过药物配伍,使其发挥祛风邪、通经络、利关节之效,如小续命汤,此方由桂枝、麻黄、川芎等药组成。风毒脚气篇中"风引汤""内补石斛秦艽散"等方中加桂枝,取其发散肌肤水气,通行经脉气血之意。《外台秘药》将桂枝广泛应用于温热病中,多与寒凉药配伍舍其温热之性,取其通经脉、透营发表之功。

三、明朝清代时期

明朝时期医药学家李时珍全面地总结了桂枝的功效,对桂枝的应用又提出了新的见解,《本草纲目》云:“治风癖失音喉痹,阳虚失血,内托痈疽疮痘,能引血化汗化脓,解蛇腹毒。”指出桂枝具有托毒化脓,解蛇腹毒的功效。《本草备要》言其“能利肺气,胁风属肝,桂能平肝”,提示桂枝既能利肺气,又能利肝气。《本草求真》云:“胁风本属于肝,凡治胁风之证,当以桂枝入肝平之。”把桂枝归为肝经,可调肝平风;《温病条辨》中桂枝用法即遵仲景之法,又有新的发挥。“盖温病忌汗,最喜解肌,桂枝本为解肌,且芳香化浊”。指出桂枝有解肌化浊的功效。五苓加防己桂枝薏苡仁汤中注有:“故于五苓和霍乱之中,加桂枝温筋”。提出桂枝用于霍乱转筋,具有温筋之效。白虎加桂枝汤治疗上焦温疟,用桂枝引邪外出,谓其“得热因热用之妙”。清代《医学衷中参西录》曰:“逆气上逆者多由于肝”、“其能降逆者,以其味辛,且华于秋,得金气而善平肝木。凡逆气之源于肝而上逆者,桂枝皆能降之”。充分论述了桂枝利肝肺气,降逆气,散邪气之功。小青龙汤加减方中喘重者去麻黄加杏仁而不去桂枝,意在桂枝具有降气定喘的作用。并说:“《本经》论牡桂,开端先言其主咳逆上气,似又以能降逆气为桂枝之特长。诸家本草鲜有言其能降逆气者,是用桂枝而弃其所长也。”

四、现代研究时期

现代《中药学》教材把桂枝功效归纳为:发汗解肌,温通经脉,温助阳气等,大大削弱了桂枝的应用范围,桂枝许多曾经有效的功效被忽视。

现代研究:1、成分:其主要成分为桂皮醛、乙酸桂皮酯等挥发油。另外尚含有酚类、有机酸、多苷类、香豆精及鞣质等。《中国药典》规定:含桂皮醛不得少于1.0%;2、用途:具有一定的抗菌、抗病毒作用;对中枢系统,具有解热镇痛、镇静及抗惊厥的作用;具有明显的抗炎的作用;能使心肌营养性血流量增加,还具有抗过敏、抗凝血等作用;3、药理:本品有促进发汗、解热、扩张皮肤血管、抗菌、抗病毒、镇静、抗惊厥、抗炎、抗过敏、增加冠脉血流量、强心、利尿、健胃、促进胃肠蠕动及抗肿瘤等作用。桂枝一药,能散能敛、能升能降、能通能补,不管是脏腑气血失调,还是皮肤四肢病变,都能调理,且药性平和、毒副作用不大,临床应用极其广泛,是常用中药中的常用药。

桂枝虽好,也要慎用,桂枝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症,均当忌用。孕妇及月经量过多者慎用。服用时要禁食酒肉、生冷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

许建阳

于朗麓耕耘学斋

2023.4.2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