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话春联

许建阳医生 发布于2023-01-15 10:49 阅读量602

本文由许建阳原创

春节将至话春联

          上联:三年未归思家浓,

          下联:一朝将去念乡愁。

          横批:返京过年

                          许建阳题记  

过了小年就是年,春节将至。春节对小孩子是欢愉的,对于成年人亦是如此。《北平俗曲》云:“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庵观寺院,抖了抖衣裳,花盒子处处瞅,爆竹阵阵喧,惹的人大街小巷都游串,夜半归回转家园,弹唱又歌舞,掷骰子又摇摊,天呀儿哟!金神仙逛一趟白云观。”除夕贴对联是春节最经典的习俗,其背后具有深厚的文化蕴涵与历史渊源。

一、春联的由来

春联俗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雅称“楹联”。古代的汉族民俗文化。喜庆的大红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春联的来源其一是桃符。最初人们以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木刻人形应挂在门旁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后蜀的末代皇帝孟昶曾写下过“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一句,即为中国最早的一幅春联,并将其摆放在门的两侧。对联也的确起源于五代十国时期,不过,此时的春联只是一些刻写在桃符上的吉祥话,虽然工整,但还不怎么讲究寓意与平仄韵律,可以说是对联的初级形态。

二、春联的发展

到了宋代,桃符其带有的新春祈福的特点逐渐成为其主要特征。桃符叫作“春贴”,直到明朝时期人们才将其正式命名为 “春联”。宋代王安石也曾在其《元日》一诗中写道:“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的新桃与旧符,就是指对联。著名理学大家朱熹“水云长日神仙府;禾黍丰年富贵家。”、“鸟识元机,衔得春来花上弄;鱼穿地脉,挹将月向水边吞。”等名联;范仲淹更是十分喜爱撰写这种对仗工整的语句,并经常以此为礼物送于别人。“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在众多理学、文学大家的推崇之下,在除夕夜写对联也成为文人消遣与怡情的重要手段。

三、春联的普及

在明代之前,对联还仅仅局限在文人士大夫群体当中,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朱元璋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幅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朱元璋还为屠工之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清宫贴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春联大多都是红底黑字或者红底金字,加之各种纹饰,符合新春的喜庆和欢乐,为春节增添了喜庆的气氛。表达美好的祝愿和愿景。春联中的纹饰,如鱼,寓意年年有余;美好的语言,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美好的祝福语表达了人们对来年的美好渴望。我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春节期间各种风俗习惯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许建阳

                于深圳朗麓学斋

                2023.1.15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