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闻而知之谓之圣
——说文解字中医系列八
呼笑歌哭呻五声,
角徵宫商羽五音。
臊焦香腥腐五臭,
心肝脾肺肾五脏。
许建阳题记
国医大师熊继柏,讲自己在临床诊治过程中,曾经听到的一种死呃声。有一年大雪的冬天,朋友的儿子患急症,病得很厉害,便血数日,在医院就诊未愈并加重,返家确躺在室外棵柚子树下,问何故?答道:“我在这儿凉快”。随后,就听到患者发出了一声呃声,这呃声悠长低沉。对于这种呃声我很敏感,书上虽然有过记载,但若没有见过。我是怎么分辨得出这种特殊的呃声呢?我在抢救患者时,曾经听到有一位老人在死之前发出了一声呃声,就是书上说的死呃声。我听到他的一声呃。我心里一惊,不对!这呃声不对呀!我随即切脉,切到一个“鱼翔”脉,时有时无,两手都是一样。我担心脉没切准,于是我说过几分钟准备再看脉时,第二声呃声出来了,我一听,第一感觉告诉我是死呃,再切脉还是“鱼翔”脉,左右手都是“鱼翔”脉,急开了独参汤。但在病家送我出门时,患者第三声呃声出来了。走出他家门大概半里路,这个小孩就死了。可见听声音是很重要的,这就是闻诊。历史上,也有类似记载。如黄元御闻声诊病和《续名医类案·下血》闻声知死证的医案等文献。
一、闻与圣字的溯源
“闻”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一人跪坐以手附耳谛听的样子,本义为听到、听见。引申指知道、听说,又引申为传达、达到,再引申为报告、使听到,还引申指闻名,并由此引申为名声。另外闻也指听到的东西,主要指知识,也指传闻、事迹,用作名词。后来用鼻子嗅气味也叫闻。《说文解字》解释为“知声也。从耳、门声”。甲骨文与小篆的闻也是有同有异,同就同在都突出一只“耳”,异则异在一个是会意字,一个是形声字。从会意的字形演变为形声的闻,正如其他一些字一样,也经历了漫长的阶段。
“圣(聖)”汉字简化之前,是两个不同的字。“圣”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字形是在人形上加耳,有时加口,本义近于聪,指听觉敏锐。引申指精通某种学问或技艺并有极高成就的人,又引申指神圣的等,也用于称颂与帝王有关的事物。圣始见于战国,本义指用手挖土,后作为“圣”的简化字。“圣”,会意字。战国文字和篆文中的“圣”字都是由“土”和“又(手)”组成,是古代方言字,表示手用力挖地,义同“掘”。《说文解字》中“圣”与“圣(繁体)”的解释。“圣,汝、颍之闲谓致力于地曰圣。从土,从又。读若兔窟。苦骨切”。“圣(繁体),通也。从耳,呈声。式正切”。
二、闻诊的具体内容
闻诊是中医运用自己的听觉和嗅觉,对病人发出的声音和体内及排泄物发出的气味进行诊察,以推断疾病的方法。为四诊之一。人体内发出的各种声音和气味均是在脏腑生理和病理活动中产生的,如五声(呼、笑、歌、哭、呻)和五音(角、徵、宫、商、羽)及五臭(臊臭、焦臭、香臭、腥臭、腐臭)都与五脏相应,是五脏功能变化的反映。因而声音和气味的变化可反映出内在病变,据以推断正邪盛衰和疾病种类。听声音,以辨正气盛衰为主。不仅可以诊察与发音有关器官的病变,还可根据声音,诊察体内各脏腑的变化。一般新病、小病其声多不变,而久病、苛疾其声多有变化。听声音包括听语声、呼吸声、咳嗽声、呃逆声、嗳气声等;嗅气味,气味分为病体气味和病室气味,嗅气味以辨邪气性质为主。
一般说来,语声响亮有力,多言躁动的属实证、热证;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的属虚证、寒证。鼻塞而声音重浊为外感或湿浊阻滞。新病音哑或失音为实证,是外邪袭肺,肺气不宣;久病音哑或失音为虚证,是肺肾阴虚。语言错乱为心的病变。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为热扰心神的实证;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属心气大伤的虚证。语言粗暴,哭笑无常,狂躁妄动,属痰火内扰,为狂证;抑郁沉闷,自言自语,是痰气郁闭,为癫证。呼吸微弱而慢为气虚,呼吸气粗而快为实热。哮喘声高气粗,喉中痰鸣属实证,声低喘微,气不接续,或痰鸣不利,为虚证。
总之,在临床上,闻诊同望诊、问诊、切诊相结合,才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对疾病作出正确判断。
许建阳
于深圳朗麓学斋
2023.1.7